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翻译是一项以译者为主体,并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完成的实践活动,因此,了解翻译活动中译者与读者、译者与作者的跨域时空的互动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为基础,对其生平、性格及翻译作品的选材、语言、美学观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其中的主体间性思想进行讨论,以期对自己今后的翻译学习与实践提供借鉴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顾芸 《海外英语》2011,(13):204-205
翻译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联系媒介,在忠实地再现原著神韵与服务于译者读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作品的再创作工作,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意识和对译语文化的态度是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主体性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何文芳 《考试周刊》2013,(88):27-28
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女性)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有效途径,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采用女性话语策略,以便译者能在翻译中获得话语生存空间.该翻译理论还从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晓韵 《文教资料》2011,(18):13-15
译者是在其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操控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但是,这种操控不仅包含被动操控.而且包含主动操控,它是翻译主体性受到压抑和获得张扬的对立统一。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主体能动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说明译者在受到翻译操控的同时也能彰显其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12.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泽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研究史上众多翻译流派对译者的定位,揭示了译者地位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指出近年来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于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从心理学角度考虑,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心智活动,是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心理学原理来探讨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社会学。惯习和资本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惯习时刻影响译者做出的任何决定,决定他们选择什么文本,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而资本则决定着译者能翻译什么,翻译质量如何。拥有较多资本的译者或者译者群,在翻译场域占主导地位,并能使其惯习成为该场域中的规范,从而以之影响场域中的其他人。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伦理观的角度出发。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活动为例,对译者作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彰显的角色身份进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无不受这三种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择与决定也必然反映出了译者的价值取向。这三者价值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似与差异之处共同铸就了译者混杂的道德身份。  相似文献   

18.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翻译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起着连接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他必须熟悉此种文化,也应该熟悉彼种文化,总之,译者应该具备很强的跨文化素养。本文从译者应该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敏感性,译者应该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译者,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三方面来深入研究译者应该具备的跨文化素养,目的在于使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活动能顺利并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4):21-2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译学的影响下,译者一直处于"隐身"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当代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幕后推向了幕前。本文从阐释学的观点出发,探究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