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要求,生命世界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饲养观察活动是认识生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长时间对动植物的养护、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种负责任的勇气,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蚂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生物与环境”中,孩子们与我积极投入到养殖水生动物的活动中。我们一路收获,收获着养殖的甘与苦;我们一路思索,思索着养殖的趣与乐。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本单元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养生命,清醒地守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走出枯燥,体验快乐,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开始,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和自信心,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科学课的养蚕活动,是学生认识动物生命周期的好途径。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观察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科学课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了解,而不是一般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体会。1实验设计要符合自然学科特点一切自然科学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自然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加快溶解”活动设计:(1)活动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一些加快溶解…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玩是孩子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大胆的尝试,用精心准备的玩耍方式去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去激励孩子创新的精神。〈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很抽象。在此之前,孩子们只积累了一些直观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非常贫乏。因此,教学时与直观图形学具结合,让学生在摆一摆,找一找,涂一涂等大量的活动中去寻找规律。  相似文献   

7.
《地球——共同的家园》是六年级自然第十一册人与自然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来认识地球资源的多样性,理解人类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球资源的多样性、重要性;第二部分认识地球资源的绝灭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活动加速了地球物种的绝灭;第三部分讲解生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小学生好动,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茁壮成长,让他们在活动中正确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知道成功的快乐,明确责任的意义,懂得集体的力量,从活动中释放童真的火花。从小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良好品质,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价值意义无庸置疑,怎么去开展好活动呢?还真有一些难道明,本人认为只要根据活动的目的,把握住活动的形、量、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要成为主体就应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显然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而表演则是活动的主要形式,表演能为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笔认为阅读教学课堂表演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本质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然学科与科技活动都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自然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搞好自然学科的课外活动,是自然教师不容忽略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如何结合自然教学开展科技活动,谈一些个人的做法与体会,以供商讨,共同提高。1在自然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究认识过程结合起来现行自然教材在教材编排上重视科学探究认识过程,轻单纯传授基础知识,让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活动越成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探”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江西吉安县城关一小孔祥辉小学自然第四册中的第四课《空气》,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难点是:要使学生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其次是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上好这一个课,只有让学生认识空气存在,找到空气这物体(质...  相似文献   

13.
在苏教版自然第十一册《雷电的秘密》教材中要求用起电机来做放电实验来认识雷电的秘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做演示实验。而《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放电现象,我在课前收集许多一次性电子打火机,拆下打火机上的压电陶瓷放电装置。课上,先用起电机通过演示实验讲解放电现象,让学生对放电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放电现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个性,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那么,怎样让每一个孩子喜欢写作、会写作呢?我认为:应该渗透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开放的习作大课堂”。使学生爱写、会写、善写,写出有时代气息、有灵性的习作来。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害鼠种类及其天敌的调查江西省上饶市第三小学倪强,章捷一调查目的:1.丰富自然学科第二课堂活动,从中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和认识大自然。2.使学生认识鼠是有害的哺乳动物,为了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害,必须保护鼠类天敌。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祁正来  李红 《阅读》2023,(15):48-50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让小学生深入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笔者以黄海湿地典型的植物芦苇为研究对象,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短线课程,通过深入了解湿地植物典型,力求打通学生与自然的壁垒,让湿地教育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认知。  相似文献   

18.
自然课渗透德育点滴广西柳州东环路小学简远怀自然常识课是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几乎无所不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此,它是孩子们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良好教材,同时它还是进行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献...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实验动手能力测试题命题与分析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冯揆道,王金凤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主要特点,这次命题的目的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测试,了解我国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现状,提高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亲手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