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勇清 《新闻战线》2021,(5):116-118
淮安报业深耕本土资源、策划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提升报道辐射力、扩大报道覆盖面,进一步探索媒体深度融合路径,为地方党报组织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当好新时代新闻战线“答卷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峡融媒体中心以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创新为突破口,整合全媒体传播资源,组建融媒体报道专班,探索全媒体报道形式;深入践行“四全”媒体理念,探索全平台互融的“全效融合”传播路径。在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中,直播“打头”,报纸“提气”,新媒体“升华”,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曾雄 《新闻战线》2022,(3):67-70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从内容到平台、从机制到模式的全方位融合转型。长沙市广播电视台以城市大数据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市服务与融媒体功能,集中建设运营“我的长沙”平台,推动媒体与大数据、城市和社会民生融合,深入探索实践城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沙模式”,持续加快从城市媒体到城市平台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生态和受众新闻消费习惯的当下,主流报纸的深度报道不但为众多新媒体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而且凸显了舆论引导“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深度报道要做好,必须创新选题开掘和呈现方式,提供折射时代精神的新观点新理念,从而使主流报纸深度报道更深更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钱彤 《新闻战线》2023,(6):33-35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共融互通,才能放大主流媒体整体效能,抢占融合发展制高点。新华网构建全媒报道新型组织指挥体系,发挥“超级编辑部”引领作用,通过流程再造,带动各部门、频道一体运行,形成全网“一盘棋”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陕西融媒体平台报道“十四运”这一体育盛事为例,总结陕西体育融媒体平台的报道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陕西体育融媒体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的传播制高点。本文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建设实践为例,分享了“南方+”技术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有关思考,介绍了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应用情况,梳理了主要技术创新点,探讨了如何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为龙头,带动媒体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雷 《新闻战线》2024,(5):72-74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做好舆论引领、践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针对报道“套路化”、平台“单一化”、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在一体化统筹、差异化实施、全媒化呈现方面,积极探索深度报道与短视频的“一深一短”融合策略,抓好平台融合、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技术赋能、加速人员转型,做优做强重大主题报道。  相似文献   

9.
做好深度报道,是媒体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信息爆炸、自媒体加速裂变、传统媒体大力推进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度报道面临人才、财力、机制等诸多方面挑战。证券时报以深度报道为突破口,努力当好中国财经领域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国家队”,积极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深度报道在都市类报纸上普遍开花,如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新民晚报的“聚焦”。在杭州出版的纸质媒体中,有钱江晚报的“视点”、今日早报的“第一重点”、青年时报的“焦点”,每日商报的“重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都会碰到一个颇为头痛的问题——选题从哪里来?笔者以今日早报的栏目“第一重点”为例,试谈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主流产品.有别于微博“自媒体”式的快传播,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更具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属性,实属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法治类报道属于严肃新闻,在贴近性、可读性和娱乐性方面先天不足,法治类媒体怎么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进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价值?福建法治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线”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王钢 《青年记者》2007,(24):73-74
“深度报道”现在是各家媒体的时髦的话语,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度报道”是和舆论监督报道划等号的。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焦点访谈式的深度报道也被众多地方媒体所认同和仿效。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极为重要。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报纸只能算是“传声筒”、“黑板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以深度报道见长。  相似文献   

14.
蒋明 《青年记者》2017,(30):67-68
以严肃深刻而著称的深度报道,一直是构成纸媒严肃新闻的核心内容,被视为纸媒特别是党报的“拳头产品”.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多年形成的媒体生态,让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一些纸媒对是否需要坚守深度报道产生了犹疑.事实上,媒体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纸媒为受众提供独家的、高品质的深度报道,打造深度报道精品栏目,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四全媒体背景下,河北广播电视台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在内容及形态上有很多创新。全程媒体,实现了从片段刻画到全程拷贝的变化:多样式报道——尝试更多报道体裁,以“新闻陆战队”方式作战;多维度报道——站位不同思维角度,输出立体感官体验;多元化互动——双屏合一,打造全网报道模式。全息媒体,从离身视听到切身体验:科技助力,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变换录制方式,构图适应新媒体要求。全员媒体,从传播者主导到全员冬奥: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的“航空母舰”;新媒体平台变身传播全员冬奥的“尖兵”;线下活动成为全民冬奥“助燃剂”。全效媒体,从忽略效果到多效兼顾:故事赋能,效果炸裂;与北京冬奥组委深度合作,扩大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做好行业报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体对新闻、读者、广告等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正在从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型,由财政补贴向自我发展转变的行业报而言,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其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什么要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是什么”,还要分析其由来“为什么”,探究其影响会“怎么样”。当今,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行业报要立于不败,取得发展,必须“咬定”深度报道不放。一是媒体竞争的需要。行业报与大众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深”在哪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丹 《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有人称,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在传媒业被看作影响力经济,真知灼见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作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期刊登此组文章,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宜昌开展城市形象爆款作品评选为例,深入分析地方媒体记者、主持人借助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从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徐敏 《新闻战线》2023,(17):80-82
做好地区政务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提升地区政务报道的新闻价值,需精耕内容,以“政务”为核心,通过深入一线、梳理提炼内容观点来拓展外延,推出有温度、深度、高度的佳作。要将“有意义”与“有意思”有机结合,打造地区政务新闻融媒体精品。  相似文献   

20.
张志安 《新闻战线》2023,(21):46-50
应用传播领域的实践,需要回应传播业态的结构性转变。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从重大报道热点化、视觉传播移动化、用户思维平台化、原创报道深度化四个方面折射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创新。身处“生活在媒介中”的传播业态,媒体要在应用新闻传播创新实践中思考权威性、坚守专业性、强化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