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前,大运河沿线就已形成了经济带和文化带。江苏作为大运河必经之地,区域内传统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大受裨益。隋唐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江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传统年画的兴起提供了生产者、消费者和丰富的创作题材;京杭大运河更是江苏传统年画国内北上南下,国外远播日本、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大运河对沿岸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国藏  马瑞贤 《传媒》2023,(22):46-48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文化传播云参与活动增多,但是文化传播的叙事思维仍较为粗放。在国际传播中,语言服务为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文化传播是语言服务的附加价值,新时代的数字语言服务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形成中国文化翻译工具系统、创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数字语言服务能够助力中国文化分层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软实力,明确城市形象内涵、原则,对沿运城市确定形象定位至关重要。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确定运河特色鲜明的沿运城市形象定位,是开展有效城市传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沿运城市形象传播应以媒介传播、节会传播和旅游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电视剧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网民主导、国际合作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当前,应当结合运用电视剧文化工程战略、精品战略、对外传播战略、电视节文化战略、类型化战略、明星战略、字幕组战略等多种战略,构建有效的传播渠道,形成有力的文化态势,扩大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陶心玮 《东南传播》2022,(8):107-111
国家形象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就是符号的传播。中华文明在水系流淌的进程中不断与世界文明碰撞、交流,这就形成了大运河文化自身融合、开放的内涵,而大运河知识谱系集合了运河文化基因,通过符号的生产即符号表征和意指关系以及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媒介化过程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符号意义的生产是一种符号解释活动,这一过程离不开符号对象、符号本身、符号解释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杨小凤 《传媒》2019,(11):73-75
新时代,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建设,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成果,发挥中国文化在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民网英文版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形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质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加强内容原创性,重点建设专题栏目,明确传播定位,强化传播意识和传播理念,建设优质的语言学习栏目,打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7.
《远方的家》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一档大型日播旅游栏目,栏目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故事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分析它的对外传播策略,无论是传播中国文化、发掘中国精神、提供中国视角与观点,还是立足中国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手段,都对现代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地方文化建设成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视角,以江苏省常州大运河文化阅读推广为例,结合常州“532”发展战略,分析高校传承常州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构建基于常州大运河文化特色的高校阅读推广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常州大运河文化特色,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常州文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明互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新理念,其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之上,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之中,致力于构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当今全球文化交往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的主要内涵,体现为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对话与沟通、创新与发展。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带来的启示在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寻求文化共通、深化文化交流,转变传播范式、实现有效传播,建立共识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文明互鉴将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成为全球文化交往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兴理念,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重要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孟伟  刘鹏 《现代传播》2024,(1):62-73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脉,讲好档案故事,凝聚中国力量,本刊自2014年起开设地方档案文化专栏,产生了积极影响。2020年为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本刊将继续开设《大运河印记》专栏。大运河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与江苏发展紧密相关,影响了江苏地形地貌,奠定了江苏城镇格局,孕育了江苏文化特质。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相似文献   

14.
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崔志康 《新闻传播》2023,(18):23-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主要目标。电影属于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视觉内容吸引观众目光。中国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电影传播有助于此类文化发扬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走出去现状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影视作品最高形态的纪录片,因其记录真实的社会认知价值、历史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拥有了其他新闻产品和艺术作品无法企及的国际传播力,成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及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新世纪以来的10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  相似文献   

18.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注重中国化符号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应当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采用有效的中国化符号国际传播策略,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中国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较好地克服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误差,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实现中国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更好地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19.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