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试验校,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的校本化实施。2010年,学校以上海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课题子项目"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探索性研究"为引领,开展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建设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全程参与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开发出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项目被遴选为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徐州高级中学不断建设、完善汉画像石人文教育实验基地,营造浓郁的特色教育氛围。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探索了依托课程基地构建特色校本课程的路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深入推进"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因基地而灵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有效推动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是江苏省首批"小学民间美术课程基地",学校将民间美术课程基地建设列入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完善规划、践行方案。学校秉承"高位设计建设理念、精细实施建设规划"的基地建设宗旨,逐步呈现出"以名师经营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7.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作为21世纪课程改革试点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物资资源与非物资资源、环境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劳动基地教育校本课程”和“形体训练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植根于学校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9.
查立舫 《生活教育》2014,(13):53-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双向协同开发模式,不仅使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加贴近参训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为探索建立"学校+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以"电影赏析"课程为例,阐述了我们在构建"学校+基地"双向协同课程开发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试验校,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的校本化实施。2010年学校以上海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课题子项目《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探索性研究》为引领,开展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建设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程参与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开发出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课程是学校的一种文化形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从学校百年"真"文化出发,追求"真"教育,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以培养"真德行、真体魄、真学力、真视野、真本领"的"五真"少年为目标,构建实施"五真课程"。真学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真视野,打通学科的边界;真德行,学段定制促发展;真体魄,练就学生好身心;真本领,指向解决真实问题。"五真课程"的建设提升了校本课程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引领着学校未来教育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娟 《考试周刊》2013,(64):145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学校校本课开发与实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1.是利用从地方革命传统开发实施英模课。我校地处延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国家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原理,从"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体现校本管理的思想,从课程的操作层面建构了一套适合于不同学生潜能发展的、多元化、多层级、开放式、发展性的学校"课程立交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金艳 《甘肃教育》2012,(19):20-21
学校培养的不能是只会做题的学生,应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因此,学校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需求出发,开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彰显个性,形成知识、技能及思维拓展等和谐发展的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要本着既能刺激学生的"胃",又要留住学生的"心"、更得留住学生的"身",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校本课程应该既重内容又重形式,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校本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而让学生"活"起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和开展的课程,它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本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实践,明确提出和全面阐述了"X+1’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共同探讨、实践维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美丽的奇葩@尹军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建设是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承接和传统特色的张扬,也是学校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通过回溯传统、融通学科、联接社会等课程开发方式以及校本课程教学、天文研究性学习、天文社团活动等课程实施途径,课程基地最终形成了实践互动、开放创新的"做中学"的教学生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源源不断地助推着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都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课程定位,综合实践基地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由于教学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很多课程来不及深入和系统学习。同时,学生在基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复习巩固,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师应实施"基地+学校"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全面发展助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单纯从旅游线路资源出发设计研学课程的问题,提出从学校育人需求出发去思考课程设计,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点状型、线段型、三角区域型三大研学旅行课程类型,并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下进行设计,做到以学校为主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评价兼顾类型和程度等.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