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告状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和他人违反规则的事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影响教学及学生发展,也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笔者通过观察和文献查阅对小学生告状的主要内容、心态类型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教育与引导的建议,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告状"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一、冷静面对教师的“告状”可以这样认为,自从有学校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违规违纪、不适当的行为,就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课堂违规行为既然是一个长期的、普遍性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这样做。1…  相似文献   

5.
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经常出现"告状"行为,教师有必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告状行为。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告状动机,为教师提供关于"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告状”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告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告状”。一、表现自我积极报告型:这类学生虽然不是班委会的成员,但是班级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向老师报告。新的教育观念已经走进校园,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23):191-192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老师的互动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最频繁的事,是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和更有效科学地帮助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研究者对3-6周岁的小中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告状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原因、目的、告状时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儿的反应及老师的应对方法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尝试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慧 《考试周刊》2015,(18):191
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在对常见几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执教一年级并担任一年(2)班的班主任。大家都知道,一年级学生有个共同点——爱“告状”,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告状”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受了委屈向教师寻求支持、帮助;有的是自己不确定向教师试探某件事的正确性;有的只是单纯想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更多的则是一些与同学相处磕磕碰碰、鸡毛蒜皮的小事。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13.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告状"是幼儿园的常见现象,面对孩子们的告状,老师总是很苦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对于成人来说是很细小的事情,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如果忽视孩子们的"告状",对幼儿各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告状"到底是好是坏?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16.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教师对小学生“告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学生“告状”是由于一些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片面的认识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这一发展中必然的经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吴昌洁 《班主任》2012,(5):14-15
正"告状"行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让教师终日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困扰,更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呢?一、学生群体引导:培养包容之心案例:下课了,我来到教室,马上一大群孩子围过来七嘴八舌地汇报:"老师,刚才他推了我一下。""老师,她把我的铅  相似文献   

20.
正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定活动情境的反映。正确有效地处理告状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解决幼儿之间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处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机会。一、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最初步、最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认识。然而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也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此时的幼儿还有一定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