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婕 《编辑之友》2011,(4):64-65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要原理,又称"守门人"理论。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换代,媒体及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使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介受到冲击。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频繁使用,传统媒介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分散。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面对新的挑战,在新的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交融又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对传统把关人角色进行重新审视,是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新问题。一传统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  相似文献   

2.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大环境下,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不断丰富新闻的传播方式,并对传播学经典的"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挑战.文章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作为一个切面,深入分析融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对新闻行业现状未来融合趋势的影响,提出"算法把关"等智能化发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闻类短视频在嬗变后的"把关人"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优质新闻信息的及时高效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媒介"与影视剧相互交融的网络影视剧到移动直播与社交平台联姻的"直播间"、"弹幕"再到移动视频与社交平台持续发力的短视频,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中,影视传播产业呈现出了一副崭新的传播图景。传统电影人才入场新兴影视传播行业会带来什么?网络影视剧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如何做好产业升级和规范化运作?在经历了移动直播和持续发力的短视频业态后,影视传播的下一站会是什么等等问题成为影视传播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演化视域下的重难点。本文通过梳理新兴影视传播行业的纵向发展历程,并横向对比发现内在逻辑:每一种新兴影视传播方式的产生都体现出了人们渴望自我实现和平等互动传播的心理需求。技术和人文的交汇,或许能够让影视传播产业在新的媒介技术视野下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进步带来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渐分散。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两微一端"以及抖音快手短视频APP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融媒体的优势愈加明显,传统"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媒介融合和竞争并存的新格局下,对"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式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琦 《东南传播》2023,(6):125-127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方式被人们所热衷,人们也逐渐更倾向于在短视频平台获取新闻信息,而这些短视频新闻的质量始终参差不齐,令人担忧,其中真实性问题、娱乐化倾向以及过度使用背景音乐渲染新闻氛围是目前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的主要现象对于短视频违反媒介伦理的现象,应当重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过程,平衡其信源,强化其内容创新,重塑其把关模式,才能促进短视频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融合新闻环境,及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和身份嬗变。本文立足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背景,从传统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出发,结合公民新闻和意见领袖理论,以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受众已不再满足于文字图片等表达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视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技术推动下"用户自制短视频"应运而生。而一个新的媒介形式如何发现和稳定其受众,本文针对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形态和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把关主体和手段的变化,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挑战.本文着眼于把关理论,分析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存在的环境基础、新媒介生态下把关人角色缺失的现实原因及其危害,认为"把关"一词并不是传统媒体身上的陈旧标签,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仍然是媒体最该坚守的传统,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与确立把关工作的重要地位,媒体内部、外部监管部门和广大受众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把关,促进互联网信息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媒介完成了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嬗变。近年来,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走进大众的视野,不少纸媒也开始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寻求机遇,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异军突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理论基础,试图对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进行全方位的媒介研究,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琴 《东南传播》2020,(1):113-116
移动短视频社交是不同于图文社交的一种新型富媒体社交方式,它使现实生活更多介入到媒介虚拟情境中来,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打破,构成媒介生活日常化,媒介形象现实化,现实形象媒介化。本文以抖音App为例,从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网络现象出发,以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借助拉康的凝视理论以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试图揭示在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媒介情境中,用户在"他者"的凝视下凭借技术赋权进行自我建构与呈现,从而实现自我的彰显;当用户无法恰当地看待其他用户的目光及评价时,其自我建构与认同过度依赖他者,自我逐渐异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从行为层面到理念、精神层面逐步丧失主体性,自我在其中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12.
周杨 《采.写.编》2022,(1):105-106
信息化技术促成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短视频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短视频的影响范围甚广,在极大程度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增进了人与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短视频独具的众多优势又为我们实施媒介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新闻的主要特征,以当前...  相似文献   

13.
赵程 《东南传播》2018,(3):119-120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学者提出"媒介即场景"的观点,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短视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从时代背景、建构方式、社交氛围、场景适配等四个方面,探求以"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场景建构,反思其在场景建构中需注意的问题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进行多方面的融合,以探求新的发展道路。本文在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媒介融合一些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实现"把关人"角色的转换问题。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逐渐增强,更多的"受众制造"的信息进入大众传媒领域,传统媒体已难以胜任"把关"重任,如何实现传播角色的转换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光  石磊 《编辑之友》2021,(10):80-86
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是近年来短视频创作的潮流之一.它以集体记忆吸引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助推情感消费,带动经济变现.媒介场景的创新和翻拍文本的"生产性激活"触发了用户的情境沉浸,并带动了情感消费与意义消费下沉延伸至个体日常的文化实践中.在欲望表演与言说狂欢的叙述策略背后,被解构的经典影视剧形成诸多语义场,反哺主流文化的意涵,刺激亚文化消费的流行.短视频翻拍存在创作的低俗化、雷同化、过度演绎、版权纠纷等问题,需要创作者、管理者与受众等多方合力,共同解决,从而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相似文献   

16.
王丽莉 《传媒》2021,(16):57-59
短视频著作权侵权纠纷伴随传媒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呈高发态势.本文从基于著作权为中心的法律视角观察,认为当前互联网短视频侵权行为可分为直接搬运型、影视剧拼剪型、翻拍仿拍型、擅用背景音效型等四类,并分析其成因主要为短视频行业发展规范不足、短视频侵权纠纷认定难、短视频原创作者维权难等难题.因此建立行政、行业、司法、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是调整和平衡原创者、传媒平台、社会公众、广告商等各方利益,保持传媒新业态下短视频创新活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浪潮带来的媒介革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传媒理论的认知,把关理论在近八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本文通过梳理把关人理论,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网络媒体"今日头条""百度"的用户体验及呈现的文本进行分析,来探讨中国语境下网络媒体的把关特征,以此丰富传媒理论研究,并希冀为公众在媒介应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晓航 《新闻世界》2014,(6):160-161
自"把关人"理论提出以来,围绕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信息,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情绪的表达、传递和宣泄,这就为"把关人"理论丰富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畴。情绪把关应是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防止负面情绪的多级传播也应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更要树牢情绪把关意识,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19.
韩旭 《今传媒》2022,30(2):82-84
影视剧翻译具有跨文化传播属性,是电影电视剧在全球流通传播的必要条件。但近年来由于网络字幕组的兴起,影视剧翻译被片面地认为仅具有"帮助理解剧情"的功能。若翻译的好,可以帮助作品在译入语国家获得价值传播和文化认同;若翻译的不好,会破坏作品的艺术美感,甚至毁掉作品的口碑,使其在译入语国家产生无效传播,违背了影视剧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本文将从媒介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作为传播媒介,影视剧翻译的功能和目标究竟是什么,为未来我国更多的影视剧译配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曦  吴晓艳 《传媒》2019,(3):86-88
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典型代表,"抖音"凭借自身的界面化、个性化、互动性特征迅速崛起。"抖音"之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喜欢,甚至一些用户对其产生了"依赖心理",源于其满足了用户自我展现、互动交流和娱乐化的现实需求。就目前来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加强治理、强化把关和提升媒介素养等角度入手,加强平台的责任和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