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至今,对各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本雅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美学阐释,本雅明把马克思哲学层面的异化理论运用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生动的文学化表达,有效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规定,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这突出表现为日常生活异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以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为关键环节与力量凭借,是技术的资本化运作与资本的技术化运作协同演进、相互融合、交互强化的结果。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在数字拜物教的形成中表征为“自然需要”“自由建构”“真实交往”与“科技承诺”的四重幻象。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仍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继续深度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异化,探求对之加以扬弃的可能路径,克服其对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造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3.
《公民凯恩 》是最早的现代电影。它以含而不露的艺术笔法,将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以有力的影像塑型,展现出资本与人性不可调和的对立,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权力欲于占有欲造成的人的异化。影片首创了“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首创了“性格悬念”。影片还塑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巨大的隐喻形象-凯恩,使凯恩成为一个国家(美国)一个时代(30年代)的缩影响。影片对景深镜头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触发了巴赞于50年代提出“长镜头理论”。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5.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浅草--沉钟社在个性主题的创作中,形成了三种表现模式。他们在“离乡与回乡的互补”中,以决绝的“离乡”喻示个性意识的觉醒,以深情的“回乡”表现对都市明的超越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在“童心与成人的对照”中,以儿童的圣洁反衬成人世界的污浊,显示出自然人性的价值取向;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以秀丽、雄强的自然景观寓托和谐、强悍的生命形式,以反社会的姿态,表达了改造社会、实现异化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这三种模式特色鲜明,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个性主题的内涵,具有深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 ,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 ;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 ,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 ,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与历史上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虚幻的,异化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本质上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之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一个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那就是异化的主体是人,人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改造者。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技术思想,既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影响,又批判性地继承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异化使工人阶级沦为机器的附庸,科技生产导致的“异化消费”弱化了人的主体性,科技异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至今 ,对各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本雅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美学阐释。本雅明把马克思哲学层面的异化理论运用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进行了生动的文学化表达 ,有效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同时 ,也说明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2.
列斐伏尔在晚年提出用节奏分析法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并对其进行批判。他将节奏区分为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呈现出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化等特征,究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自然节奏、资本主义对人们进行节奏规训,以及媒体的传播。应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社会节奏化,应以“节奏分析学家”为主体,以诗意感知世界,以身体糅合节奏。  相似文献   

13.
一谁都知道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在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还多说什么?《变形记》确实反映了奥匈帝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大家也常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六章初稿论“异化”的话说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对小说剖析。这当然是对的,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确在残酷的社会体制中成了赚钱机器,变为“非人”,他的形变不过暴露了早就存在着的异化现象。谁也不敢说《变形记》不是写“异化”,不过还是有一个小问题: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是在小说开头还是结尾?“异化”是这篇小说借以…  相似文献   

14.
作者围绕卢卡契哲学思想中“阶级意识”这一核心概念对其有关“异化”的述进行梳理考察,认为卢氏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不仅具有深远的思想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值得人们重视和借鉴,对于卢氏理论中的内在缺陷,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色给予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异化问题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现代派文学表现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全面异化,其理论根源是反哲学思潮与“现代心理学”和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赫伯特·马尔库塞既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阐释了自然革命与自然解放的思想,揭示了技术异化、消费异化、劳动异化、社会异化、自然异化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构想了实现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新型主体———新感性的人,提出了以“非暴力”手段来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张。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丰富了对自然、技术以及人的感性解放的认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夫卡,在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运用“人变虫”这一荒诞的情节,塑造了“异化”的经典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虽然科技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原动力的作用,但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却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痰。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是资产阶级加重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先进的科技又成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工具;资本主义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更是加重了人类的灾难。这些都是异化于科学的本质的。只有“两个必然”的实现,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使科技为人类谋福利。  相似文献   

20.
妥协与反叛--论村上春树小说中人物的两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旭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30-33,,57,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觉醒、抗争、妥协,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种矛盾的性格恰是对“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