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探讨逆反心理的成因、类型和矫治,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逆反心理的成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心理受挫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总希望被老师、同学重视和欣赏。如果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就会产生受挫感,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转而用“非常方式”寻求关注。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总想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来探个究竟、看…  相似文献   

2.
韦焕能 《职业技术》2006,(12):55-55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客观事物的抵触、不顺从。具有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听不进正确意见乃至忠告;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这些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本文就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些原因,谈谈化解的对策。一、逆反心理的成因(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未完全成熟时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其独立…  相似文献   

3.
潘洪富 《教师》2013,(19):39-39
逆反心理,若不引起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极易引起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疏导尤为重要。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原因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急剧变化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断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三是独立意识和自主的需要;四是好奇心引起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4.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学习英语的变化过程:即从好奇一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是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学生由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平衡发展.即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已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阅读心理包括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和情绪等。良好的阅读心理就是这些方面的升华,具有良好阅读心理状态的学生,他们多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读书,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就会多读一些好书,使读书的动机有质的变化,就有"为中华腾飞而读书"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好奇心、对立情绪、心理需要三个方面产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根源,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健康人才。  相似文献   

7.
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而著名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好奇心、对立情绪、心理需要三个方面产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根源,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健康人才.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随着生理成长,在心理上产生对自己的认知需求,对外界产生一种维护自尊的需求并采取逆向态度或对抗言行来体现内在心理动向。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正常心理发育以及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有不利影响。因此,老师或家长需要掌握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细微反映,努力寻找逆反心理的诱发点、把握教育的着力点、挖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采取鼓励和唤发以上三点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这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业上取得好成绩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是学生对外界的自然现象进行认知的重要途径。但是单纯枯燥的知识讲解很乏味,在没有学习兴趣和浓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很难学进去。因此,老师要抓住初中生对外界认知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走进物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掌握道德规范,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如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乐于接受,必须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以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你希望他向东,他却偏偏产生向西的念头”。为什么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会产生这种社会心理呢?原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说,“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是思维定势作用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对社会上有的人搞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满,对这种人和事见多了,就逐渐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一…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阙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学生一且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中师阶段,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本来两极分化就严重,倘若差生再产生逆反心理,那就将极大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集中全力活跃思维,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力量。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15.
增强学习兴趣,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逆反心理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也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更容易在大学生中,特别在学某门课中出现。因为,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认知需要 高中数学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行为,它受制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欲望。学习者只有在迫切的心理需要或者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全神贯注地去建构对于新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并且学会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相反,如果对于某一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心理需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即使在教师的强调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本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地疏导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当这种逆反心理在群体中蔓延、传染,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性逆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