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关键的是你盯得那一点,盯久了就会把那一点放大。如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我们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用平等的.尊敬的教育方式去开启他们,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让爱心去灌溉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在自信中树立健康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的内心都潜伏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送行诗 ,曾经被清人王阮亭誉为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此诗一经传出 ,便不胫而走 ,收入乐府后 ,更是争唱一时。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把它题作《渭城曲》,又称《阳关三迭》。此后 ,“渭城”“阳关”便成了离歌的代称。晚于王维的白居易在《对酒》中写道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取阳关第四声。”刘禹锡的《与歌者》一诗也说 :“旧人唯有何戡在 ,更与殷勤唱渭城”。南宋诗人陆游更在《塞上曲》中借以直抒胸臆 :…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欣赏迷人的姹紫嫣红的繁花美景时,目光总会习惯地落在那些已鲜艳开放的花朵上,而很少会去关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尽管大家都明白过些天,这些花蕾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这就像我们教育学生,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把目光集中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很少会去关注后进生,有时即便去关注了,也会嫌他们“开”得慢,甚至总想硬生生地把他们“掰开”!这样他们不但“开”得不鲜艳,而且还会很陕“枯萎”。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工作中,我总是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不管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视同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给学生一分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他们就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学习范本的语文课本,理应给予学生正确无误的基础知识,指导他们掌握、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但遗憾的是,在现行的高语五册文言文注释上,却出现了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如:(1)“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注:“比去,等到去的时候。”该注未释“去”义,却用现在一般“去”义,解释古文中的  相似文献   

6.
在平常和家长的交流中,听到不少这样的问话:“老师,你说我那孩子是怎么回事,让他去做点什么事,他总是说:‘我不行’或者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信起来呢?这些家长的共同点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曾想过:“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没有关系呢”。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孩子的不自信的根源是家长过分不信任或挑剔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破茧成蝶     
世人总叹,人生短暂。纵是如此,依然有许多人不识人间美好,碌碌无为,一生终了。你或许听过这样的声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他们拿林徽因的句子佯装“没有遵从真实内心”的自己并不遗憾。你或许看过这样的画面:那个曾经活蹦乱跳,自信满满喊着日后要改变世界的孩子,终于囿于狭窄的桌椅间,埋着头日复一日,好似早已忘记了一直向往的远方。为什么不追梦了呢?他们说那都是无忌童言了,然后小心翼翼掩盖住仍憧憬的目光,叹一句现实。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一个故事:莫斯萨师范毕业后被校长领到了全校出名的“乱班”门前。据说这班的孩子曾让多位以严厉著称的老夫子含泪而去。校长离开了,此时教室里闹翻了天,尖叫声、唱歌声、桌凳拖前拉后声……莫斯萨静静地走进教室,40个孩子虎视眈眈地望着他;他走上讲台,并以驯兽师的目光注视着他们。他首先认出第一排中间的小个子是他们的“领袖”——格勒斯基,眼睛不大却目光凶猛,双手正把一只桔子抛来抛去,眼睛直盯着他,突然大叫一声,把桔子掷了出去,可是被他闪过去了。紧接着,小个子拿出弹弓,装上沾了唾液的小纸球瞄准  相似文献   

9.
寻访阳关     
“文化遗产”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近年来,我国已有泰山、长城、故宫、苏州古典园林等27处景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正为保护这些遗产作着种种努力。也许,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千年风霜的荡涤,这些历史古迹已没有了当初绰约的风姿,只剩下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断井颓垣,但即便如此,后人仍要无限执著地去寻访、去凭吊,因为那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魂灵。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和扬之水去寻访阳关,去阳关“赏雪”、去阳关“看月”。寻访阳关@王延学  相似文献   

10.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② ,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碧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注 ]:①此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期间的作品 ,借赠别抒发了自己抗敌之志不能实现的苦闷情怀。②阳关 :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称《渭城曲》 ,是有名的赠别诗。因结句云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后人称之为《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唱《阳关》第四声。”【新读】这首赠别诗 ,上片写送别。开首二句写惜别之情 ,并劝行者不要以功名为念 ,保重身体要紧。借《阳关》点…  相似文献   

11.
一把梳子     
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把梳子,为的是忙里偷闲时能把自己整理得更有精神,从而更自信地面对孩子们。同事偶尔也会拿去用用,但大多数的时候,它依然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里。如果不是那天要用它,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发现一把梳子有这么大的作用。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看见我已不再是敬畏地喊声“秦老师”了。他们会亲热地拉拉我的衣角,或是冷不丁地送一些她们认为最漂亮的小东西给我,喉咙沙哑也会有细心的同学偷偷地在办公桌子放上一盒金嗓子喉宝,上面贴着一张小纸片“祝秦老师的嗓子早点儿好。给您吃。”那个时候我的心头总是暖暖的。可是,让我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12.
宗尧 《家教指南》2004,(7):19-19
有位作家说,人们看待客观事物时,总免不了带有自己的偏见。为了给事物一个正确、公允的评价,最好闭上你的左右眼,用第三只眼睛去看。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们应该抛开个人狭隘的偏见,站在“纯客观”的角度,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公允、正确的评说。以本期刊发的关于“古惑仔”的问题为例,由于他们观念和行为的特殊,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视为“异类”,甚至招来各种疑问和歧视的目光。其实,他们和一般的青少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社会群体应该正确地看待他们。有关专家说,对“古惑仔“的看法存在两方面偏差:一是把他们的行为等同于道德败坏或犯罪行…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在上《故都的秋》的课堂上,我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跑步     
简评:把作文写成了“小说”,这是小作者的家长告诉主持人的,可见笔头叙事早已成了爱好,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多么难得。笔头叙述就和人们做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挖掘新意、攀登目标的任务。敢做就能成功,祝愿小作者自己永远充满自信,就像文内所说,要坚持跑下去。敢于去写,也是独立人格的表现。我们鼓励个性、人格,这本身就是一种“减压”。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霞 《湖南教育》2003,(4):32-33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学习写作文时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什么是可以写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去看海口火车站》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海口火车站根本就没有建好,甚至还没有开始施工,那一天,“我”和妈妈说是去看火车站,还不如说是去郊外的海边玩了玩。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般的郊游来写,而一定要写“去看火车站”呢?那是因为作者的心中确实割舍不下这个火车站。于是,这篇文章就多了一点欣喜与好奇,多了一份企盼与等待;至于读者,可能还多了一点遗憾与失落。很显然,这跟一篇单纯写郊游的文章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又说:“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自信使你成功,自信使你的潜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华侨是指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中国公民侨居外国,古已有之,可以远溯到秦汉时代。但是,在唐宋之前,侨居外国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为“唐人”、“中华人”等。清末,海外的中国人又有“华民”、“华工”等称谓。1878年,清朝驻美国使臣陈兰彬,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把中国寓居外国的人称为“侨民”。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正式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营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