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对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线教学准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也能分别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者控制、学业倦怠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和学习者控制与学业倦怠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习效果,且总间接效应略大于直接效应。在三个特定间接效应中,学习者控制的独立间接效应最大。为提高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应加强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度,改善线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线上学习的自我控制度,并提供充分指导;关注研究生线上学习的学业情绪,对消极学业情绪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理论的视角,基于“院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成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依据国际高等教育实践、结合质性访谈,综合设计了大学教育环境、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性投入及其学习成效量表。以上海九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抽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探究学习成效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教育环境对来华留学研究生“认知成效”的影响完全以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为中介产生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情感成效”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环境变量的完全间接效应,课程教学环境发挥了更多的直接效应。尽管校园文化氛围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成效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环境仍是影响学习成效增值的核心。来华留学研究生在科研训练中的投入最能正向影响情感成效增值。  相似文献   

3.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在线学习是落实“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方式。与以往的在线学习相比,规模化在线学习在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学习同伴、思维方式、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发生了转变。它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一次特殊尝试,同时,其也在重塑在线学习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为了了解我国规模化在线学习的现状、准备度等情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3148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在线学习满意度较低,感知教师支持较高,在线学习准备度一般。其中,在线交互效能感最高,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准备不足;二是人口学因素对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级、所在区域、每天在线学习时长所带来的差异影响显著;三是在线学习态度、教师支持、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控制力、在线交互效能感等,正向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因此,要提高规模化在线学习效果,可以从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家校互动模式、增强教师支持、关注农村和留守儿童的在线学习等方面着手。在后疫情时期,还应进一步思考“教师如何迎接在线学习”“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设计在线课程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线学习如何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帮助教育硕士研究生超越在“学徒观察”或工作经历中形成的对学习、学生、教学、教师、学科、知识等的偏颇甚至错误的“前理解”,是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促进研究生深度、质变地“学习当教师”(“学教”)是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使命。为此,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澄清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支架、创新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5.
饶爱京  万昆 《教育科学》2020,36(2):31-38
在线学习投入是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大学生开展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的现状、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以及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不足;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整体不高;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具有显著影响;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在线学习准备度和在线学习投入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可以从技术支持维度、在线学习资源设计维度、教师支持维度着手提升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学习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文章通过梳理“公司治理”课程传统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课前预习阶段准备不充分、课中指导阶段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和课后巩固阶段缺乏教学效果反馈等问题。然后分析学生在线学习“公司治理”课程的必要性,并从课前预习阶段实施引导式教学、课中指导阶段实施在线互动式教学和课后巩固阶段实施多元化教学3方面设计学生在线学习“公司治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公司治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某高校研究生在线教学的实证研究,对研究生特征、教学质量问题、研究生感知问题,以及在线教学问题的改进等对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做出分析。结果显示,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高;博士研究生比硕士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高;在线教学质量、在线教学改进对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自我感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均有负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对研究生持续使用意愿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为提升研究生在线教学持续使用意愿,应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树立“生本”育人理念;提升教学互动魅力,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制定激励政策制度,重视情感与能力建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作为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品质的突破点,指向深度学习的课程评价 转型受到持续关注。文章认为应该以夯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遵循“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实践逻辑,依据“澄清 - 连贯 - 融通 - 生长”的学程设计原理,不断构建和锻制 营造深度学习氛围的策略,促进以师生课程互动状态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双导师制”打破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教学实践的培养局限,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双导师制”存在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不足,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双导师缺乏有效交流与协作,“双导师制”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培养全过程;稳定导师队伍,有效提升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加强交流沟通,构建‘U-G-I-S’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效果;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监控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培育实践素养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旨趣。然而,大部分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直倚重学术性课程,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零散、实施碎片化、过程性评价和管理缺位等问题。实践素养的生成需要有结构化、统整化的课程任务支持,因而需要对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构建。基于课程统整的视角,将现有的“三习一训”实践教学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过程性课程任务群,通过多主体协作、多资源统整、多场域协同,共同支持实践课程各环节的系统规划与有效运作,进而形成关联的、连续的、统整的、进阶式的多路向实践素养发展通道,助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