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国内外现役飞机电子座舱显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DSP+FPGA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航空发动机的各项参数,并且可应用于具有数字多功能显示器的新型电子座舱系统。系统有效的实现了各种信号的采集以及对频率信号的滤波。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基于Spartan3型FPGA的流水线浮点处理器的设计。它是运用在设计流水线数据路径的新的控制器,这种设计提供了高水平的API和FPGA编程。控制器在处理器的设计中加上了多线程和网络,还有SIDM处理。FPGA实现高精度浮点运算是基于RUMP算法的有效实现的基础上的,RUMP算法是计算两个向量的点乘,其精度和运用包括不标准素数的单精度操作的双精度处理器。基于FPGA的处理器的性能超过了浮点DSP机。本设计提供了对FPGA的浮点系统的真实估计。  相似文献   

3.
介绍ARM嵌入式处理器及其究研方法;阐述发展视频监控系统的重要性,提出运用ARM的嵌入式处理器为主控芯片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4.
针对航空测试中常用的PCM数据流,提出一种双通道PCM解调器设计。系统以FPGA为控制器,实现两路PCM数据流的实时解析。PCM解码过程中进行,帧同步和位同步的检测,帧和位都同步则此帧数据有效。解析出一帧完整数据后通过USB发送给终端。  相似文献   

5.
本文致力于研究一种便携式振动检测仪,通过ARM和FPGA联合系统,能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由ARM进行预处理,并传送到FPGA核心板,在FPGA核心板上完成频谱分析,并对结果讨论,以期为生产实际提供一种故障检测仪器,减小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井下数据采集所存在的速度慢,精度低等缺点,构建以ARM和DSP为核心的数据采集系统。该方案通过采用ARM+DSP结构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单元和人机接口单元。数据采集单元采用了硬件同步采集,对数据采集精度有很大的提高;DSP芯片TMS320F2812和A/D芯片ADS8365保证了井下数据采集的高速、高效和高可靠性。人机接口部分包括S3C2410芯片、以太网接口、LCD接口、USB接口等。本文最后还论述了使用DSP和ARM实现双处理器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的优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对管道压力的预警自动监测仪器设计是保证管道油气运输的关键。传统的管道压力预警监测设计装置采用周期性高低频压力信号检测方法,无法有效实现对异常压力状态的实时监测。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管道压力预警自动监测系统设计模型,FPGA可编程逻辑控制信号转换成两路相反的驱动器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器,进行压力信号采集,设计直接型I滤波器进行管道压力信号特征提取,DSP和FPGA通过SPI口进行通信,给DSP一个启动AD采样信号,实现超压预警和自动监测。最后设计出硬件电路。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进行管道压力检测,当油气运输管道中的压力信号超标时,具有较明显的预警波峰,实现对管道压力的准确实时预警和监测,保障了管道运输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安防领域的研究热点,设计开发了嵌入式指纹采集系统,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采用固态指纹传感器采集指纹图像。提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设计了DSP与指纹传感器的硬件接口方式,实现了指纹传感器的初始化及指纹图像采集的软件设计。通过实验,该系统可以实现指纹图像的高速采集,采集到的图像可以满足图像算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是基于DSP处理器,实现数据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以及信号采集、分析与存贮功能。本文主要给出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光电耦合单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M7与FPGA架构的面阵CCD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于铁路、公路等行业移动检测的面阵CCD图像采集系统对于小型化与低功耗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ARM7与FPGA架构的面阵CCD图像采集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着重阐述了图像A/D转换单元、图像缓冲单元、图像处理单元等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软、硬件设计。本系统利用FPGA控制视频信号的采集、ARM7微控制器作为图像处理单元,并利用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对多任务进行管理,系统扩展灵活,满足小型化与低功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强  陈奕梅 《大众科技》2014,(2):16-18,21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的家用清洁机器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包括主控器模块、电源及欠压检测模、传感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驱动模块以及清洁模块。软件部分设计了清洁机器人的主要控制流程。该控制系统以通用性和功能完备为目标,使机器人具备智能清洁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流水线结构是提高微处理器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开发基于FPGA的SOPC系统的重要设计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广泛应用的ARM处理器的结构和特点,介绍了一种5级流水线的设计方法,分析造成流水线效率下降的原因,并给出了分支预测与数据旁路两种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基于FPGA的处理器实现方法,并给出在QuartusII6.0上的时序仿真波形,验证了流水线设计的正确性并且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李锐 《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80-180
针对《RISC处理器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提出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该配套实验环节,巩固和加强《RISC处理器技术》相关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处理器的构建。学生通过设计硬件电路、仿真调试等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如何针对主备两部发射机和不同时段两种节目的系统要求进行节目源监控系统的设计,并通过解决上位机与PLC通信、切换板开发、音频小盒的制作和上\下位机编程等问题实现了节目源的监听、判断、切换、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士彩 《中国科技信息》2007,(15):124-124,126
嵌入式智能节点是以太网测控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它的智能化水平对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ARM微处理器又是嵌入式智能节点的核心,作者围绕着LPC2210微处理器,分析了工业以太网嵌入式智能节点的硬件系统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智能科技为核心技术、智能算力为生产力的智能时代再次把脑科学推向世界科学与技术前沿。脑科学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认知与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联结规律进行全面解析将最终绘制成脑功能联结图谱,近10多年来神经科学研究致力于系统性地解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类型和神经结构连接,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神经网络结构示踪等技术推动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解析人类大脑这一最为复杂的信息和智能系统,会启迪类脑智能理论和类脑智能技术,即脑科学/神经科学启发的智能理论和技术。在智能时代,脑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促使脑机接口、类脑智能计算等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加入脑科学。脑机接口的神经解码和编码技术为绘制人脑功能神经网络图谱提供了重要的功能研究技术和方法,并且可探索在脑疾病临床诊治上的应用。类脑计算正成为脑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借鉴脑处理信息和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高能效、高速和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系统,利用发展的类脑计算系统可以加速发展脑模拟和数字大脑,促进理解大脑运行机制和治疗脑疾病,发展数字脑科学和脑医学。新近出现的脉冲神经网络智能处理器为构建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系统奠定了基础,未来类脑超级算力极可能超过人类大脑算力,影响智能科技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琚小明  姚庆栋  史册 《科技通报》2005,21(4):453-459,470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迅速发展,面向DSP设计可重定目标的C编译器成为必然。由GCC编译器移植面向媒体处理器的C编译器,利用指令模板匹配不能有效的生成并行指令。本文结合32位具有RISC-DSP结构的媒体处理器MD32特有的体系结构特点,提出C编译器支持的.在汇编级通过指令调度和调整指令操作数及其类型的代码优化方法,实现输出高效的并行指令.同时提高了代码的运行效率和代码的密度。统计数据表明:代码执行效率平均可以提高14%.而代码密度平均提高11.75%。这种方法比树模式匹配方法更容易实现,并适用于支持并行指令的其他DSP处理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低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对无齿轮电梯曳引传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控制方法是可行的,为该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参数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对一台样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低速平稳性,符合无齿轮电梯曳引系统对电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sor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many research works, it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in particular if we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novel processor technologies such as manycores (i.e. GPUs, Cell/BE, multicore, etc.).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different algorithms for sorting integers on stream multiprocessors and we discuss their viability on large datasets (such as those managed by search engines). In order to fully exploit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underlying architecture, we designed an optimized version of sorting network in the K-model, a novel computational model designed to consider all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y-core architectures. According to K-model, our bitonic sorting network mapping improves the three main aspects of many-core architectures, i.e. the processors exploitation, and the on-chip/off-chip memory bandwidth utilization. Furthermore we are able to attain a space complexity of Θ(1). We experimentally compare our solution with state-of-the-art ones (namely, Quicksort and Radixsort) on GPUs. We also compute the complexity in the K-model for such algorithms. The conducted evaluation highlight that our bitonic sorting network is faster than Quicksort and slightly slower than radix, yet being an in-place solution it consumes less memory than both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20.
标准条带成像处理算法不适用于新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模式.基于方位频率去斜原理,对多模式回波进行处理,使其具有一致的时频历程,从而实现通用的成像处理过程.对多模式SAR仿真回波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算法能够实现各种模式的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