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观的变革根植于思维方式的变迁。随着哲学对人的认识由"预成论"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学观相应也经历了从教学的"预成论"到教学的"生成论"的变革。教学"预成论"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秩序、规范与控制以及教学对象对知识的接受、掌握与认同,忽视教学对象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个性特征,从而丧失了教学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教学"生成论"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化和动态"生成",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系统诸因素的相互渗透与制约,决定了教学效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蕴含着教学"生成"与创造的潜力。教学观的变革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积社 《考试周刊》2013,(13):47-49
"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要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给出了垂径定理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运用"和合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之"和合"、数学教学之"和合"、学生生命之"和合"三个层面展开,通过过程性、生成性和具身性教学,"和合"知识的过程与结果,"和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和合"学生的感知与思维。  相似文献   

4.
"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要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给出了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成:内涵阐释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生成"意指教师指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了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两个方面。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生成性;生成性的教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生成"是一种整合生成,具有自然性、创造性、未竟性等特点;"教学生成"不仅强调"学",也重视"教",不仅注重对过程的分析,也重视对结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强调知识教学的逻辑与效率,却忽视了学生生命体验过程,学生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没有得到能动发展。而"生成性教学"能弥补上述不足,关注学生自主建构与生命体验,在多向互动中生成理解,得到意义提升。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研究了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变成激情与智慧有机融合的过程。一、整体规划,弹性预设,孕育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绝非被动盲目的,以预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相长"是古人为教学活动设立的最高标准,可见教学活动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尤其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思恰恰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利用生成性资源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一、高中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内涵高中政治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的具体活动角色变化而产生新知识、新体验的脑力劳动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了原有思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所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主要由学生呈现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它也是指一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衡量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从个性论角度说,人本身就是生成性的,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生长变化的;从课程论角度说,课程不只是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课程",更是被师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从教学论角度说,教学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通过交往、互动,使得知识得以繁衍增值,使得师生得以共同成长;从学习理论角度说,生成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文内联系和文外联系的建构,文内联系是将材料信息联结到一块,而文外联系则是将材料信息与习得的概念认知整合起来,就是一种生成.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奇思异想,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这个目标,在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引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诱发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预成论"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教学活动的静态预设,注重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和他组织性;教学"生成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并以复杂性思维作为其立论基础。从教学"预成论"走向教学"生成论",是教学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相互作用生成新的信息的过程。生成性信息内化而成为个体的生成性知识,生成性信息外化便产生了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而引发教学目的、内容、策略等的生成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亦即是学生的认识从无知到未知、从未知到有知、从有知到真知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84):87-88
教学对话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在探究真理、意义建构中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教学对话基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新的理解,具有显著的生成性。学习者不再被动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和意义建构之中,不再被既定的教材体系和标准答案限制。本文在教学论和学习论等维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中小学英语课堂进行观摩,对中小学英语课堂的对话进行分类,分析和区别课堂中的"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探讨实现"有效对话"的可行方法,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段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课堂有效"生成"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海量性会导致教师周密的预设出现"意外",即"非预设生成性问题".如何正确、恰当处理这些"预料之外",展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黎明 《教育学报》2009,5(1):18-24,48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至今,知识教学作为主要变革问题浮现出来.但当前实践中,有关知识本位论、授受模式论与灌输后果论等错位性认识,阻碍了它的合理改善与有效实施.这些误识容易诱发"非知识教学论""反知识教学论"等非理性思潮.澄清这些问题,要求反思性坚持、张扬知识本位论,合理显现教学的知识过程与知识的教学价值.文化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超越传统知识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阐明了知识作为人类文化总体表征的人性价值,指示了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统一本性与功能.科学发展观作为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则具体指明了知识教学寻求科学发展的文化性道路,建立起同声相应的学生观、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16.
慕课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学习的深刻变革。这一深层意义的变革必然引起教学过程中的"学"与"教"呈现出自主性、个体性、存在性和生成性的时代特征。而教学的德性特质则要求从学生的外在身份表现维度和内在道德发展维度对慕课革命进行反思,并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创生性的教学过程和存在式的教育关系三个方面重构德性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认识论、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生成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确立,达成了理论本身的清晰与明辨;实现了对"预成论"教学哲学的彻底批判与超越;使教学思维从本质主义思维向现实关系思维转变,体现一种教学思维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讨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应突破传统"预成论"的模式,在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教师、学生"交互主体"的观念,并引入过程性思维方式,认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无限敞开的过程性生成状态,并在此基础之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生成型教学模式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知识意义生成因陷入知识的文本意义及不注重向知识的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转化,导致知识教学育人能力与品质的缺失.从知识主体论立场,知识形式转化是不同维度知识内容之间的转化,是知识客观化形式向知识主观化形式的转化,具体来说,是知识的内容形式、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之间的转化,反映了认识主体体验过程的情境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对不同知识形式及其转化关系的回应是转化性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转化性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意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结与转化、知识推理与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结与互化、学科知识与个体精神意义之间联结与互化的三条路径.基于知识形式转化的认识论分析,转化性教学的内容标准、活动标准及教师角色标准分别要挖掘制度文本的经验价值、让学习思维的"可见"、成为教学实践话语建构者.  相似文献   

20.
张众 《江苏高教》2020,(9):62-66
根据生存论哲学的观点,教学既是师生相遇与交往的过程,也是基于生活世界的知识构建与师生生命意义的建构过程。在生存论哲学的观照下,发现在线教学存在"知识技能中心"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主体离场"的知识传递场景、数字化教学效果评价带来的失真性等不足。而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重建"师生共场",打通学生与世界的藩篱;通过师生共建"此在的意义世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重塑评价考核方法,最终化解在线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