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琳 《东南传播》2014,(11):84-86
电视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研究者由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危害入手,对于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第一次心动》兴衰史的研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人民大众对娱乐的需求转变,完整阐述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是媒体在市场化改革中对娱乐产生的误解,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研究媒体泛娱乐化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的洪流滚滚来袭,让电视娱乐的定义无限扩大其外延,电视文化市场日益凸显出低俗化和媚俗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电视从业人员深陷在电视泛娱乐化的泥潭中。电视媒体就像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民间俗称的"限娱令",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从猜测、质疑到不绝于耳的争论与误读,再到各项措施实施后荧屏面貌得到较大改变,《意见》出台并实施一年的效果究竟如何?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否真正去除了电视荧屏上庸俗、低俗、媚俗的"泛娱乐化"现象?电视节目格局与媒体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电视媒体的文化生态环境真正得到改善了吗?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一年电视实践的梳理分析,观察并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赵瑜 《新闻大学》2015,(1):56-64
近十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多条禁令以"净化荧屏",而以"反三俗"和"反泛娱乐化"为起点的新一轮政策规制对待市场化媒体和媒介市场化的态度渐趋保守,这体现了国家规制与媒介市场化之间张力的持续强化。文章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我国先后掀起的四次电视内容整治行动,以期展现广电主管部门的管理逻辑及媒介市场化与国家规制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5.
罗艳 《今传媒》2011,(9):74-75
在文化工业时代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叙事方式呈现出浅表化、泛娱乐化,以及对经典与传统的消解,而凤凰卫视秉承"深叙事"与"冷思考"的叙事风格,以其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以及人本化的叙事理念,为电视媒体叙事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中国传媒业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热潮.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带动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也难逃其害,呈现出媚俗化和同质化的趋势.文章从泛娱乐化时代下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真人秀节目入手,梳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概况,探析职业伦理视阈下电视媒体运作方式与社会伦理间的冲突,从而为当代真人秀节目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7.
电视传播如何兴利除弊,转变低俗之风,发挥弘扬优秀文化的正能量?加强行业监管,引导电视传播有益文化毋庸置疑,现今屏幕的净化得益于行业主管层的有力调控,特别是"限娱令"的颁布实施,使电视泛娱乐化得到明显遏制,并推动节目创新。201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简称"限娱令")。《意见》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规定每天19:30至22:00,全国34家卫视播出  相似文献   

8.
娱乐化是大众媒体引入市场机制以来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娱乐化出现了泛滥的趋势。什么是泛娱乐化?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大众媒体泛娱乐化?本文从一档具体的电视栏目展开,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刘燕 《声屏世界》2017,(6):17-19
电视娱乐化背后有着深层动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电视娱乐化存在利弊两面,但"利"的一面往往受到忽视.娱乐化推动了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转型,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高天航 《今传媒》2015,(3):69-70
娱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媒体都把经济作为衡量业绩的硬性指标时,娱乐或者电视文化其商业属性便被迅速地放大。这种商业属性促使电视产业一味的迎合"收益"的标准,过度的"泛娱乐化"媒体产品因运而生,从而整体降低了电视节目与媒体的价值取向,危害了受众的欣赏品味与鉴别能力;同时,造成此种"泛娱乐化"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应该归结于政治,政治因素规范与禁止了过多娱乐以外的内容。在此两种大的因素下,电视节目终于以一种"娱乐盛宴"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眼前。  相似文献   

11.
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娱乐节目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2001年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节目刮起了一股“娱乐旋风”,并且随着这两年来其他卫视台的一些节目的开播,这股风越来越泛娱乐化.2011年10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对过度娱乐化的电视娱乐节目实施调控,这一意见的出台再次激起了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这一意见被广大媒体生动的称为“限娱令”,这次“限娱令”的出台带给我国电视媒体一次大的震动。此“限娱令”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状而提出的相关意见和硬性规定。  相似文献   

13.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①泛娱乐化是近年来电视节目的趋势,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以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泛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电视文化的娱乐功能不断凸显,不仅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而且趋向于泛娱乐化的趋势。除了各种综艺娱乐节目充斥屏幕外,严肃的新闻也开始被娱乐化,"真人秀"节目雷同泛滥,具有厚重感的历史也被戏说,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本文对此现象作一探讨,呼吁电视媒体应该弘扬人文精神,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的冲击,我国传媒产业已经形成了新闻与娱乐的合流趋势,并且逐渐延伸成为了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新闻广播中的泛娱乐化对受众、社会以及媒体本身都有着巨大的危害。本文分别从新闻广播的制造者、听众以及新闻广播的监督方和社会环境出发深入分析新闻广播泛娱乐化的原因.并从以上三个层面提出了抵制新闻广播泛娱乐化倾向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短短3个月的时间,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官方干预政策出台了,民众及媒体称其为"限娱令"。限娱令颁布至今,各地电视台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笔者从现状、各地卫视发展状况、地方电视台联合发展的局势来分析,后限娱令时代的媒体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唐定  毛江红 《新闻界》2008,(1):118-119
电视新闻娱乐化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而电视新闻泛娱乐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为了避免电视新闻娱乐化产生消极影响,应该把握好三个"度",即专业度、品位度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使得卫视娱乐节目成为稀缺资源。为了充分挖掘现有娱乐资源的价值,各地卫视纷纷引进国外版权,通过集约化经营方式提高娱乐节目的产出。本文认为,"限娱令"只是娱乐节目转型的导火线,推动娱乐节目集约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四种力量的复合,即观众、市场、媒体和政府。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娱乐节目,通过提高制作成本,配置先进设备,开发明星资源等手段,走出了"大投入、大产出"的"大片化"发展思路。全国卫视娱乐节目的大片化,必将带动中国电视行业的整体进步,并在协商的基础上推动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泛娱乐化的大潮中,娱乐节目已成为各级电视台吸引眼球、获得经济效益的法宝。在纷扰的娱乐大潮中,城市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阵地?传播新闻信息,是电视媒体的首要功能,也是电视媒体的职责所在。在观众掌握遥控器的年代,城市台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被观众置于和中央  相似文献   

20.
樊拥军 《声屏世界》2014,(11):35-37
<正>受中日关系局势紧张和公众民族情感积淀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抗日剧创作丰盛,电视热播不衰。然而市场化收视率竞争压力逼仄,泛娱乐化风气侵蚀,有导演跨越正剧和闹剧界限,英雄人物神化、恶搞贬低鬼子、剧情雷人夸张等扭曲史实表现,误导观众历史认知,带来社会负面效应,遭遇网民奚落嘲弄、媒体口诛笔伐、管理部门重审、学界一片批评。"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