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作为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不起源于罗马法,而是起源于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应包括:受让人必须出于善意取得财产;标的物须为动产;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的占有人;受让人须通过交易而有偿取得财产。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一是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原所有人损失的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罗马法上,优先权最初定性为具有优先效力的债权,当债权保护方法不足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时,法律又赋予优先权为担保物权.德国等国民法在继受罗马法时,因优先权缺乏公示性,认为是特种债权的特殊效力.但债权说违背了债的相对性、平等性原则,使得工资等特种债权屈从于享有约定担保物权的债权而不能有效受偿.法国等国民法在继受罗马法时,将优先权纳入担保物权.物权说能弥补债权说的不足,但优先权的公示方法是法律的直接规定,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优先权又具有后来居上的极强效力,法国等国优先权的立法例可能会危害交易安全.所以我国民法典只规定一般优先权用来担保基于非交易关系产生的难以采用其他担保方式来担保的特种债权,即那些关系重大法理价值实现的共益费用优先权、劳动报酬优先权、劳动保险费用优先权和税收优先权.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罗马法中已有雏形,该理论的本质在于,使得法律行为在物权变动领域亦能独立地达到其私法上的效果;并能够加强时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在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限制方法中,只有附加条件成立。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物权立法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应予明确采纳。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定原则在成本控制和交易自由的双重压力下,已到了不得不检讨的时候.但重新认识物权法定原则,还需要重视物权法定本身的包容性.首先,维护物权法定关乎物权结构原则的稳定性;其次,物权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财产权系统允许续造,形成了新的法定物权;另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一原则写入物权法有其价值考量,而在物权类型法定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与公示制度的配合.  相似文献   

5.
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如何认识和界定,直接关系到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定位和物权请求权体系的架构。从请求权的内在底蕴、请求权与债权间的逻辑关联、物权请求权与请求权、物权之间的关系等层面和角度来看,物权请求权乃是一种附从于物权而又独立于债权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物权之社会功能及其本质要求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物权之社会职责的论断, 并进而阐明了其法律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同时,通过私有制条件下与公有制条件下物权之社会职责的比较,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之社会职责正当性的具体要求与法律实现途径,即我国的物权制度应在限制公权(力)对私权侵犯的前提下,担负起其本身具有的公平合理、自然正义的社会职责,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物权立法、理论争鸣多集中于具体制度的建构、存废。日本民法学者我妻荣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一书从逻辑、目的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根基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物权与债权关系的方法值得体味、学习。物权研究与立法应当以人为本,吸收经济社会政治研究的成果,通过合目的、高效率的技术架构在物权的框架内外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法律以及法解释体系,把中国的实际物权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8.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债的移转一般是指在保持债的内容的不变的情况下.债权或债务由第三人承受,或者债权债务由第三人概括承受从而使其取得债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的法律制度。古代的民法,如罗马法,对债的移转是否定的。债的移转是随着交换方式的变化和交换领域的扩大逐渐形成的一项法律制度。在现代各国民法中,已允许债发生移转,并对债的移转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亦有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承认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国家的立法通例,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物(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在立法上、在效力的厘定上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无权处分行为是动态的一面,而善意取得是通过无权处分行为完成的,是无权处分的可能法律后果之一,是静态的一面。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横跨物权与债权两大领域,二者的协调自然会涉及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问题。从交易的整个宏观层面上来讲,在债权法中,我国对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之规定应是统一干交易安全原则之中;而于物权法中,公示公信原则应是协调二者的角量器。  相似文献   

11.
在无形财产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物权一样,都具有无可争议的绝对权和排他权,二者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是,在理论与制度中,知识产权与传统物权相比却出现了知识产权"物权"性弱化的现象。本文试图从设立知识产权的制度目的和知识产权的特点出发,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民法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被否定的地位。目前在探讨物权法的立法实践中,学们对我国物权立法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仍存有较大的争议。本主要论证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和无因性原则,认为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二是不同的法律事实,债权行为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随着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将会被我国学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城乡融合中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物权权能的实现,应结合具体乡村发展的模式和功能定位,立足物权权能分离下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其物权权能规则体系,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实现中的主体及权利规则、使用权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法则、经营权的物权性与债权性统一的原则。可以通过所有权登记确权、发展性权益保障,使用权、经营权与乡村功能定位结合,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类型,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物权权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物上请求权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陆法系特有的关于物权保护方法的概括而又独立的制度,是物权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返还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对物上请求权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对中国的物权法的完善和推动。  相似文献   

15.
11世纪末、12世纪初在西欧大陆兴起的对以查士丁尼《国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的大规模的研究运动,这是罗马法复兴的标志。广义的罗马法复兴还包括西欧大陆各国各地区将罗马法作为法律或吸收法律而适用的过程。罗马法之所以能够复兴,包括很多因素。其中,基督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当然,宗教因素在罗马法复兴过程中既发挥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反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上一系列制度对私法自治理念的昭示足以证明其基础性地位.没有私法自治,民法的整个体系将濒于坍塌,所以私法自治被称为民法的基石.担保物权属于物权,而物权又属于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私法自治亦应成为担保物权所遵守的基本理念.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在坚持物权法定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私法自治原则.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并没有彻底地贯彻私法自治的民法基本理念,担保物权的立法应该更加"私法化".  相似文献   

17.
论宫词体     
清人对宫词源流的探索极为关注,或远溯《诗经》,或近指王建,皆未能找出真正源头。宫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产物,其源头实在汉魏古乐府。这与清人对宫词的源流认识截然不同。宫词在情感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便是怨,这继承了兴观群怨和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宫词是融合了乐府、宫体、花间、香奁等文体风格的独特文体,后人称为宫词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没有"物权"概念,"物权"概念来自近代西方法学。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在观念上、事实上还是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物权"都是存在的,两宋也不例外。从法制史的角度,以土地物权为视角对两宋土地关系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决定民事责任归属的根本准则和基本规范,也决定着民事责任的基本体系。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史就是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过程。古代罗马法侵权行为有关归责原则的规定奠定了现代侵权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大陆法系的法典体系中,物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物权法涉及到所有主体权利指向的客体种类、权利范围、变动方式等多种内容,本文集中讨论几国物权变动的方式和相应的物权行为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物品的权属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能够减少纠纷,我国作为一个继受西方法律又急需调整物品权利归属的国家,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变动方式和物权行为理论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