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绿蓝 《青年记者》2017,(23):126-127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于1919年8月30日停刊.《每周评论》的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和高一涵等,与《新青年》是同入主持,亦可视为《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起到陶熔鼓铸的作用,成为五四时期传播启蒙思想、启迪民智、动员中国人民改造旧社会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4.
姜翠英 《东南传播》2012,(6):118-120
1920年春随陈独秀的南下,《新青年》由北京迁回到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南下后的《新青年》放在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转变的历史情景中梳理,在阐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历史必然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历时地描述了五四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发生以及其新闻内容上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情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主编:胡舒立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定价:38元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经济学家,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主题,为读者厘清国家和社会未来走向。《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相似文献   

7.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8.
余慧敏 《新闻世界》2010,(5):112-113
胡适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和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它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以《新青年》为学术和舆论平台,倡导了白话文运动,并带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学革命。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胡适的言论和传播思想的梳理,窥探中国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启蒙,获得精神领袖的地位,并作用于当时救国图强的民族大义的。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启蒙思想家,也是一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创办的报刊唤起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卓著的《新青年》杂志,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在中国新闻史上影响深远。本文结合陈独秀丰富的办刊实践活动,探讨陈独秀的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多元并为二元,这二元又绝对不能相容,你死我活之后,结果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元了。从多元、二元到一元,后者越发成为《新青年》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科学报道史的视野中来看, 《新青年》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报道完成了由“技” 入“道”的质性转变。《新青年》的科学观是自 然科学法则作用下的社会科学观,是批判旧文 化、倡导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 有力武器。目前,大量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的东西依然存在,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科学 启蒙任重道远,科学报道有待改进。《新青年》 的科学观及科学报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发动和领导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创办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新青年》杂志,建立和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初期的革命斗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晚清中国新闻报业与新文学的共同兴起,民国初年新闻业对文学走向的影响以及《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互为依托,阐述了现代新闻报业对文学传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文学兴起之初,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距今106年的刊物:16开本,封面题头有法文刊名:"LA JEUNESSE"(青年),左侧的雄鸡图标隐喻着承继法国启蒙思想,一唱雄鸡天下白之意.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旗帜,马克思主义启蒙的摇篮,《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社于1920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丛书”是中共红色出版事业的第一批图书,其第六种《欧洲和议后之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成名作的中译本,由陈独秀亲自编辑校对.尽管凯恩斯本人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该书的编译出版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理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新资料、新见解,发挥了启蒙作用,在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编辑”和“发行”是杂志赖以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报纸杂志的主要分工模式。《新青年》的编辑和发行机制不仅推动了“启蒙”与“生意”的相互成就,同时也在运作转换中见证了这份刊物的人员流变和成长历程。《新青年》在创刊之初就奠定了编辑和发行的“两分”机制,这个“两分”是双方的相对独立、相克相生,更是主客间角色的吊诡乃至错位。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的编辑与发行也在“空间分离”而又“遥相呼应”的状态下成长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新青年社”成立后,《新青年》编辑和发行收归一体,这就为《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最重要的一份 刊物,《新青年》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打破其“不谈 政治”的戒条,关注时局,为追求民主科学、唤 醒青年的目标服务,使《新青年》成为典型的高 级刊物。从新闻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新青年》 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最 终使该体裁成熟;其“随感录”栏目,则开五四 时期类似杂文的新闻短评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新文化,刘悦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新青年"独立宣言",章诗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新千禧年以来,当今中国文化中那个最年轻的群落,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岁月的累积,越聚越多、愈滚愈大,逐渐独立了出来,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化架构中的重要维度。这个渐进而成的独立群落,从孱弱走向了成熟,从边缘走到了中心,我们而今就给他们起一个崭新的名字——“新青年文化”(New Youth Cultures)!  相似文献   

20.
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锋 《新闻记者》2006,(10):50-51
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兴起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思想声音,开创“论坛节目”先河的是在1999年7月11日。湖南经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以巨大勇气和战略[光推出余秋雨的]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样式后来]变为湖南卫视《新青年》子栏目《新青年·千年论坛》的雏形,并在2002年4月最终更名为《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央视12频道《西部论坛》、央视2套《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