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言全息论包括语言内全息状态和语言外全息状态。在《开放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语言全息论的理论作为指导,可以适当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实践与探索,从而更加完善开放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言全息论》是钱冠连教授运用演绎法做的较新的研究成果,而Lakoff&Johnson近来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越来越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王寅根据其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体验观,是对语言众多性质的一个补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用语言的内外两种全息状态来解释语言的体验性。通过讨论现实、认知、语言的关系,论述了语言内全息状态和语言的体验性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外全息状态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语言的各种性质,重点是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论述了语言的体验性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者对科学理论中的新领域——全息学说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参与了作为一种新宇宙观的全息论的构建。全息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都有来自宇宙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发自于各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信息。全息包是体现全息普遍性的功能单位。全息包虽然不能脱离开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包。部分是整体的全息包;现实是历史的全息包;个体是类的全息包。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全息包,是这个原始的全息包分裂、演化的结果。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括全息认识方法和控制方法,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有应用。目前全息论的哲学成分还比较浓,全息论哲学也为某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说"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大脑天生有一个功能,能够由此与彼的关联想到彼,由彼与此的关联想到此.联想是一些文艺作品的线索链和结构方式,格言跟联想有密切关系,联想还是新词语预测的重要途径.联想是人的本能,后天又需要发展.关于联想,我们一方面探讨它在语言表述中的类型和作用,一方面还要探讨它反映的人认知的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认知语言学.联想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语言全息发展论,或者说也论证了语言全息发展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语言全息论为视角来探讨语用推理,指出语用推理具有语言内全息性与语言外全息性。其一是语言内语用推理的全息性,主要从重音、词序等来讨论;其二是语言外语用推理的全息性,主要从动态语境、认知、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最后指出,语用推理是一个全息的统一体,具有全息性。  相似文献   

6.
由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所导出的语言决定论往往使人忽视语言本身的特点和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交流融合的事实而染上种族主义的色彩.作为人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语言相对论难以圆满解释不同语言间能否进行成功交流这一命题.语言全息论认为位于不同知识和认知层级上的语言、文化系统是全息的.因此,尽管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以及相应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进行思想文化交流重要工具的语言是成功的,异质的语言文化可以相通.语言相对性特征应是语言学以及跨语言文化交际等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们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不是第一所以"全息"思想来观照课程和教学的学校。只不过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有了自己"生态课堂背景下全息性教学路径"的一些构想。历经近一年时间的调研和论证,"全息性教学"思想初步完成了理论的架构,并开始走向实践。全息论哲学研究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有一些俗语或成语能够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全息论的核心内涵: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相似文献   

8.
"三一语言学"理论中的显性和潜性存在于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中。在语言世界中,语言系统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都有显性和潜性;在非语言世界中,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也都有显性和潜性。显性和潜性理论不仅是语言学的全息论,也是哲学全息论。  相似文献   

9.
全息语言结构假设与全息英语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全息语言结构假设、语言结构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关系,以及某些相应的全息英语教学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全息语言结构是由全息微结构构成的一个可激活扩散的网络。全息英语教学法中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全息语言结构假设为基础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11.
由激光全息照相引发的对全息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本文从自然现象,古代著作,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等狭义信息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出全息论的认识方法,从而丰富科学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和世界互动体验的视角去探讨语言的规律。语言全息则强调宇宙、人和语言的全息关系。二者在对语言的看法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如隐喻、转喻、格式塔、事件认知模型理论等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全息理论之间的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字全息律是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论而发展出的一种汉字学理论,旨在对汉字的全息状况加以描写。按照汉字全息律理论,汉字的发明创造是对人与自然内在节奏与信息的全方位体认,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能起到调节均衡宇宙的具体范围的作用,即汉字的发明是精神对物质的全息重演;在汉字的字义体系中,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从而构成了汉字字义的全息递归结构,汉字意象的内在信息,能引起人的思维深层次的全息共振,激发人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14.
数学全息方法及其在数学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宇宙全息律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规律,被反映到数学这种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上,形成数学科学的一种普遍规律,即数学全息律.以数学全息元为起点,利用数学全息律进行数学科研与教学的方法就是数学全息方法.利用周期研究时间函数和利用“生成元”研究数学结构等均是应用数学全息方法的生动事例;同时,数学全息方法还是促进数学创造的有力工具.数学全息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全息理论源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全息生物学”,围绕“全息”概念应运而生.“全息式阅读”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视角全面地、整体地看待阅读文本,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思考,并将这些思考准确地反馈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用这种全息式的思维来改变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从而为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言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意义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以其进化论的科学视野与对语言使用分析的动态性而迅速进入了语言、思维与人类实践等诸多领域。将顺应论引入语言哲学研究将有助于走一条人本主义的意义探索道路,基于人与人的需求来探求语言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论语>词汇、构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从研究趋势看,<论语>词汇备受学者关注,词法和句法则嫌偏弱.从研究方法看,专题描写和比较居多,语法化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配价分析等现代语言学方法尚处于尝试阶段.目前,<论语>语言研究表现出两个不足:(1)侧重于传统题目、热点题目,对前人没有涉猎的领域缺乏热情;(2)侧重于"例证"式考据,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借鉴不够.今后,<论语>语言研究应加大批评继承、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历时考察的力度.同时,需要突出两个重点:(1)彻底描写<论语>各类词的特点和功能;(2)全面归纳<论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系统.  相似文献   

18.
庞朴先生在其<一分为三论>里,庞征博引,条分屡析地论证了三分法的哲学基础,但他并没有结合历史背景和经济原因,来分析三分法的演变过程.本文拟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菲涅耳全息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菲涅尔衍射和全息理论,利用MATALB语言强大的矩阵运算和灵活多变的图像处理能力,完整地实现了菲涅耳全息过程的数字化,即计算机模拟。与实际实验相比较,模拟实验参数可调,现象明显、直观,且经济。从而可加深对菲涅耳全息理论的理解,促进数字全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颖清教授首次从理论高度对生物全息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他对"生物全息律"的定义违背逻辑原则。"生物全息律"不是一个定律,而是至少包括如下五个定律在内的一组定律:细胞全能性定律、遗传势定律、叶—株空间特征关联定律、斑条性状分布定律、穴位分布全息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