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教育平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人平等”理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绝对的教育平等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对教育平等的追求离不开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离不开教育代价的付出,离不开对平等与效益的权衡。因此,我们应当联系社会发展水平、教育代价和教育效益来理性理解和推进教育平等,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状态,促进教育平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种价值理念。然而从个性平等上看,离开现实社会去追求这种不理性的平等,势必会产生一种冲突,即教育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理性思考,认真分析,找准对策,切实解决,以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利益补偿:实现教育平等的阶段性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平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能平等地进入教育领域,并充分享有平等的发展个人潜智的机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我们不能抛开社会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对教育领域所做的框定和预设,理想化地去研究教育平等问题。本文运用伦理学领域的比例平等原则在一个新的视角对教育平等做了理性审视,旨在对平等问题的解决上追求一种可以达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种价值理念.然而从个性平等上看,离开现实社会去追求这种不理性的平等,势必会产生一种冲突,即教育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公平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最终标准和方式是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是不同公平标准和方式的和谐统一。公平的不同目标追求、理论基础、评价标准和实践方式形成不同结果。道德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人格平等,趋向是理想多于现实。经济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能力平等,结果是现实多于理想。政治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其永恒主题不仅是平衡稳定与发展、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它们相互促进、持续不断提高水平的公平的关系状态,而且总是在道德理想与经济现实的矛盾中博弈和寻找平衡。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互为基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平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扶贫帮困、慈善仁爱的理论基础,追求互利和双赢是在能力和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基础。整个社会道德追求的主流对教育公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具有两面性,并未涉及导致分数差距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政治、道德平等和经济不平等情况下,以不平等的方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才是公平的。追求公平既有对能力、经济等有优势的人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也有对能力、经济等处境不利人群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但通常情况其核心是对后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协调道德、经济和政治公平的标准和方式。以人格平等的道德标准和方式,实现教育平等。以能力平等的经济标准和方式,提高教育效率。以平衡道德公平与经济公平关系的政治标准和提供机会、过程公平的方式,形成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通过整合道德、经济和政治的公平标准和方式,形成持续不断提高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水平的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公平与正义、公正从社会发展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目标看,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公正。  相似文献   

7.
教育良知先于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之生命存在的特有方式,是生命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根本凭籍,其中教育理论的规范与指导不可或缺.但是受人之理性的有限和社会法律、制度漏洞的制约,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使命.相比之下,教育良知在引导生命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它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学者本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分.  相似文献   

8.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9.
课程观与教育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立志 《教育科学》2002,18(4):31-33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却丧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不能达到其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再造社会的课程观所付出的最大的教育代价其课程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达到实施。教育代价的研究有助于理性地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科学地进行课程组织。  相似文献   

10.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理性诉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理论渊源,分析推进社会主义平等实践进程面临的现实困境,思考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我们精准理解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之平等所必须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政策是联邦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政策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的国民素质和生产力。联邦学生资助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适时地调整和变革,随着财政资助项目的变化,少数民族学生丧失了大学的信心吗?由于债务因素,改变了学生的学术计划吗?这些变化对本科教育质量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探究美国联邦学生资助政策的转变对大学生入学和学习,以及教育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过程机会均等和受教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4.
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等历来是哲学和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时代的焦点问题。对于平等可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从人的发展维度看,平等可分为起点平等、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三个层次。起点平等不可能,结果平等不可取,唯有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表现在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凸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有着不同的要求,现阶段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了教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early childhood. By referring to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i.e. Rawls, Sen, Dworkin, Cohen and Roemer, we argue for differen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political discussions, concerning how to operationalize 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We represent these diverging options on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Responsibility‐oriente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REOp) and Circumstances‐oriente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EOp). We then analyse how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policies can be constructed in relation to these conceptualisations and argue that the CEOp is a more plausible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to operationaliz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early childhood.  相似文献   

17.
Assurance of citizens’ social rights and minimization of social differences have been central tenets that have framed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Finland and the other Nordic welfare states. Equality has been on the official agenda in educational politics and policies since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However,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quality has fluctuated, reflecting the political climate in which the policy statements have been created.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se Finnish curricular documents concerning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the 1970s to the 2010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e aims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are presented. Drawing on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as well as feminist theorizations of intersectionality, we scrutinize how gendered, classed and ethnised patterns are emphasized, challenged or muted in documents. Through the longitudinal data of this study it is possible to analyse the growing impact of this neo-liberal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into Finland, which has a reputation for equal education and excellent records in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tests. Hence, we ask how the Finnish society as an imagined community is reflected in the documents of differ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18.
《欧洲教育》2013,45(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Two Sexes Equality Council organised in May 1985 a conference on the subject of equality between the two sexes in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ference attention was drawn to the fact that subj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tudies, social education, civic education, moder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at in these subjects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were specially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目标群体态度、价值观念与执行路线的新转向源于少数族裔与主流族裔、亚裔与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机构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其转向背后反映"个体平等"与"差异公平"理念的同时,体现了利益群体对新教育公平观的诉求。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向的当口,借鉴美国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转向呈现的经验与教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教育治理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构建多样性治理模式,对有效优化教育公平结构和构筑我国新时代的教育公平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纳德.德沃金在对福利平等和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通常认为资源平等是一种非常激进的平等理论,但这仅适用于早期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之,可发现德沃金晚期褪去了其早期较为激进的面孔而渐趋保守:资源平等从早期的"结果导向"和"程序导向"并举到后期仅仅以"程序导向"为主。德沃金激进立场的不断退却,可能主要在于他试图用资源平等处理更加现实的问题和回应他人批判时不得不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