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言注释频繁使用“通”、“同”训释古书用字现象。训释字与被训释字之间关系复杂多样,而且使用术语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作了详尽地分析归类,提出教科书术语应准确规范,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准确反映当今古汉语研究的成果,使学生科学地掌握古汉语知识。  相似文献   

3.
造字之初,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与声符在声母和韵母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这点大多数形声字都可通过指出某字与其声符的上古音韵关系得到说明;而部分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即在上古音韵关系中仅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却相去甚远)现象,似可从“古汉语曾有过的少量复辅音声母最终演化为单辅音声母”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古汉语三类复辅音声母的两种可能演变结果,可从声韵关系上对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现象,给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系统说明。  相似文献   

4.
该文论述了在古汉语中“者”字的语法特点和词性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老字结构”性质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章还分析了“衣”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藏语支的判断词“是”为r或j声母,与中古汉语的喻母四等字一致,而且从其语音对应和句法关系上看与古汉语“也”存在同源关系。句法的“同构”则与古藏缅语与古汉语的接触有关,而同源和接触关系的确定都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层次之上,以古藏缅语与古汉语的分化为界限。  相似文献   

8.
“有”在古汉语中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依据“有”所具有的词性为纲,对“有”在古汉语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与“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它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依据古汉语语转理论,论证了“颓”与“绎”命名理据义相同;依据单呼累呼的联语构词规律和异文材料,构拟了相关词的远古复声母,找到了双声相转的语转条件,从而认定“颓”与“绎”为同一邑名的语转字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暑假在给小教大专班讲古汉语函授课时,学员们就汉字的结构提出了一些问题,认为我所讲授的有些字的结构与他们教学中给小学生们讲的不甚一致。如“谢”,作为一个形声字,古汉语自然只能分析为形旁“言”和声旁“射”两个部分,而他们是作为左中右结构来讲的,分析为“言、身、寸”三个部分。又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介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目前语言学界关于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古汉语实际出发,对各家说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意建立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平行的“介动用法”,尤其强调介动用法中的语意介词必须是古汉语所特有的介词,以克服介动用法内部分类中的类别过多和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2.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名篇,为多家古汉语教材所收录。然而,对于文中“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和“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两句的释义问题,一般教材的处理都难以差强人意。由古汉语的句法特点人手,并参照所涉词语的音义,对句中“固”、“为”二词的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固”并非“巩固”,而应读为“祜”,属用字的假借;“为”则与“作”无关,应理解为“赐予、给予”。  相似文献   

13.
许多古汉语著作都谈到“主谓结构加‘之’字”的问题,认为这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也谈到这个问题。高中第一册中《师说》一课的“思考和练习”说:“之”“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相似文献   

14.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关古汉语“词性活用”问题的著述,人云亦云者不少,所引例证也多雷同。“词性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就曾有争论,许多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古代汉语又把使动、以动、特殊动宾及“读破”等问题带进来,使“活用”问题更为复杂。下面我们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为十四个专題,这些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大多是从未被人论及或极少论及的疑难问题,以期引起对古汉语词性活用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运用中,存在着把“词类活用”概念外延扩大的问题,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把“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表达得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通假字”这一古汉语现象,或多或少,会占一定比例。然而在课下注释中对“通假字”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同”,一说。“通”,但并没有将“同”与“通”的区别做详细的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问了几位资深的语文教师,他们所解释的也只是一见之词。通过翻阅古汉语的有关资料,得出一些拙见,以供参考。请先看下面这组句子:  相似文献   

19.
论名词修饰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修饰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不过有所发展。用介词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古今皆然,但现代汉语的介词数目比古汉语多,这是语言日趋精密的一种表现。例如古汉语的介词“以”的用处很多:  相似文献   

20.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