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与“道”的重视;现代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当代语文教育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把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统称为“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朝阳区的“三礼”教育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定位在基础道德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是从朝阳区区情出发,与“人文奥运“相适应,针对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立足提高德育实效而开展的探索。从2001年部分学校实验、2002年全区推广,到2004年市教委、首都文明办在朝阳区召开了现场会,“三礼”教育受到了学生、家长、社区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自1997年以来,湖南省娄底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市教育局关工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我是五好小公民”“中华魂”“激情奥运,阳光校园”等14次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对中职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指出当今职校生缺失基本的礼仪交往能力,影响正常就业。面对这种情形,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学校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理念与对策探讨,即以礼导行,摈弃走过场的形式教育,以礼融德,实现情、理、法三者的有机统一,以礼育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姚炎昕 《教育导刊》2013,(12):12-15
教育即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文章主要从“交往”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即交往”的理论分析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即交往”这一教育基本理论范式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独生子女的现状令人担忧:任性、胆怯,特别是不能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因此培养幼儿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笔者对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礼貌语  相似文献   

8.
《教育情报参考》2007,(5):F0002-F0002
呼家楼中心小学作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学校,作为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校、北京市模范集体、德育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田径体育传统校、健康促进学校、课间操示范校,以“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为宗旨,深化“三礼”“炎黄传承”校本特色,将奥运教育与学校德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改善育人模式,创新活动品牌,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领他们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服务奥运,提高道德水准和健康素养,在“弘扬民族文化.放眼世界文明”的教育进程中,存留精神遗产.实现“做中国人,做现代国际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沈国舫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他从事教育教学65年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着重分析了沈国舫培养研究生的特点,概括为“一核三度”的培养模式,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以严谨治学、坚持真理、实践能力为内容培养学术态度,以宏观战略思维、系统联系思维、创新创造思维为关键导向培养学术深度,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培养学术厚度。介绍了沈国舫先生培养人才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以礼貌、礼仪、礼节为中心的“三礼”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学生、家长的心中,播撒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中。5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将“三礼”教育进行延伸,通过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为目标,以“三礼”、“炎黄传承”为内容,以“在课堂中训练,在家庭中实践,在社区中检验”为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一支思想觉悟高、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课改先导性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究其原因就是我校一贯注重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师德教育方面我校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未成年人思想状况分析,总结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三个错住”,提出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层次性、基础性、实践性,要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底线教育”、“点滴教育”、“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部意义,不仅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本身.而且还在方法论上激发和支撑着人的创造精神。素质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此种能力的体现,即是“会做人,能干事,能创造性地干事”。而会做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样的事,能否把事干到底.落脚点就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因此,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14.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俗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关系到他们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由于城市居住条件相对封闭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因素,幼儿之间普遍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怯懦型”。胆小,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泪;另一种则是“霸道型”。任性自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玩的一定要抢到手。因而,教给孩子良好的交往技能、培养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幼教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水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对学生成长与成才必备的三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精神的高职水工专业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以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确立了“2岗3练4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4融合”为突破口,强调教学体系实施的要点,使设计的教学体系具有可以实现的目标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莹霜 《教育探索》2001,(11):84-84
何为礼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的社会活动,是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古人云:“礼者,法之大也,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对上讲礼就是忠君孝亲,对同辈及下辈讲礼就是“仁”、“爱”。因此,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要教育学生将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讲文明、讲礼貌,力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一、礼貌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礼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开笔礼”成为小学教育场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作为“文本”,“开笔礼”意味着开启“新人”的文化礼遇,它将历史时空中的蒙养传统置于当下儿童的教育情境,弘扬和延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儿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人类学的深描和阐释,研究发现符号表征、话语设计与操演程式串联起“开笔礼”的文本实践。“开笔礼”仪式穿越古今之变,基于“致知”“持敬”“养正”的文化传统,又在过程操演、体化实践和功能发挥等层面发生变革,为匡正儿童行为、模塑儿童人格、提升儿童价值认同上好了“第一堂课”。“开笔礼”仪式中蒙养传统的守正创新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一种可行而又充满活力的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文化气象,这对创新新时代文化育人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20.
蒋芳  王靖 《中国德育》2014,(18):58-59
正教育活动是培养孩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沙坪坝第一实验小学从教育活动目标确定、活动设计以及评价等方面,构建以"礼、孝、信"三个主题教育活动体系,同时以创建特色班级和开展文明素养教育为重点,探索形成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三小序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信的人际交往能力。"礼、孝、信"三个主题教育"礼"教育活动策略。低年级入学一周适应性教育。低年级新生入学报到后,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