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英语学习方法以及维语、汉语、英语三语学习特点的对比入手,研究新疆维吾尔族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及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英语教学现状及主要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引起教师对该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族对首饰的审美观念受地理环境、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艺术也深深影响着维吾尔族的审美观念.本文仅从该民族的首饰装饰纹样谈起,探讨装饰纹样在新疆维吾尔族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疆作为正在开发地区,如何充分发挥人力、物质资源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汉族群众来到新疆,杂居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农村。长期以来,他们与维吾尔族共同生活,为了生存,竟然在语言、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技术操作等方面都趋同于维吾尔族,他们的村落结构,庭院布局都渗透了维吾尔族化的深厚影响。我们的研究是把散落在维吾尔族农村中的汉族村落,视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它是汉族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拓展。  相似文献   

4.
新疆维吾尔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建国以来得到巨大发展。据1993年统计,维吾尔族小学3689所,学生1109,206人;初中423所,学生188,386人,高中181所,学生49,096人,与解放初相比,分别增加 10倍到数 10倍。从每万人口拥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情况看,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已接近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量和规模从目前看已不再是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不再是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前些年,自治区党委贾那布尔副书记就曾指出:民族教育质量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很…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省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使用的语言主要有:维语、汉语、蒙古语、哈语等,怎样加强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使各民族都能充分地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新疆,就人数而言维吾尔族占多数,相对全国维吾尔族及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又是少数,故统称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对于维吾尔族大学生俄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薄弱。从新疆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研究维吾尔族大学生俄语学习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俄语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可以丰富和发展新疆俄语教学理论。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将大大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宗教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的宗教心态展开了理论分析。主要反映维吾尔族群众对党的宗教政策、科学化教育和新疆稳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认同态度。研究宗教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及其原因,进一步探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对我国现阶段宗教理论研究的内容、视角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构建稳定和谐的新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问卷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年龄、父亲教育水平对其有显著影响,学校教育是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0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习惯、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尊具有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此外,我国湖南、河南、北京、广西、四川、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国也有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族人的姓氏比较复杂,约有15种之多。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文化转型的动态过程,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文化的每一次转型也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作为文化和社会的纽带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大学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发挥其功能推动社会文化转型,消解在文化转型与变革过程中的文化焦虑、文化危机,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文化消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人们所关注。而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相比较 ,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文化消费与精神活动关系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当前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在文化消费的理念上要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在实践中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保证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 ,提高文化消费质量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现代大学的文化传承、研究、融合、创新等本质功能清晰明显,文化力在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中协调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要站在时代前沿,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在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型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引领社会文化追求,积极促进社会文化体系构建,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人的代号,姓前名后是汉民族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姓名与汉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这里仅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文化镜象法来探讨姓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说明汉民族姓名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革要求大学历史教育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引领,学习中国文化史课程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开阔历史视野,增强理性意识,该课程对于当今文化创新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文化史教学应使学生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唤起他们人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应努力探寻文化史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建构文化史学习与学生人生发展的联系,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动,为比较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文化根本与文化立场应该是,要以本国的民族精神为文化根本,又要善于转换立场,进入异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社会主体创造出来的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支持系统。人类从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是人类的基础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分为无意创造和刻意创造两种。文化传播是把文化元素从一个地方传布、扩散到另一个地方的活动,分为有文化扩散、文化采借两种形式。文化建设是一种主要由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整个社会的文化引导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文化活动形式,包括正确评估本国民族文化、确立以社会现代化为轴心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处理各种文化系统的关系、兴办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等具体操作方法。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是人类开展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种基本文化活动形式。研究人类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突出人类在文化创造、传播、应用上的主体性,增强人类在变革文化过程中的自觉意识;为我国发展文化事业提供理论启发,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经济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教育模式都发生转型的时期教师作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承的群体不发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而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实现自价值,凸显人文精神 。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湖之一,它的治理直接关系着长江中游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仅将洞庭湖治理视为一个纯粹的工程技术问题。以民族学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论证了洞庭湖治理中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而指出根治洞庭湖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若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洞庭湖灾变的成因,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治理就无从谈起。为此,从民族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生态民族学出发,提出了使用文化制衡与文化要素嫁接手段诱导湖区文化重构,去建构根治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