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的针对性政策与专项行动频繁落地,促使互联网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探索治理新模式,也引发学界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热切关注。现对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以期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ESG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为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且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责任边界伴随着主体角色的厘清而逐渐明朗,履责模式与治理机制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向平台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始出现信息内容安全不牢、权责治理边界模糊、用户数据隐私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剖析信息传播治理问题的内在逻辑,探索适合智能媒体时代的治理路径,最终推进互联网平台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技术应用拓展,互联网超级平台正在影响和改变社会的基础构架,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领域和工具.本文简要梳理了互联网参与国家治理的历程,概括了从电子政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到"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的发展趋势,并以"新冠"疫情期间政府政务平台和企业平台参与国家治理为例,分析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4.
当下全球互联网治理的重心正处于以平台为治理对象、治理权力回归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化的深入,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也开始在立足内容治理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市场竞争与反垄断等领域的监管。本文从内容、竞争与数据等三重维度,回顾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制度化过程,尝试回应强监管互联网时代的“国家回归”问题。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具有应激式、多主体、社会化三个基本特征,其治理模式具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以意识形态为主兼顾经济发展等特点。未来平台治理的发展趋势则包括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化建设长期并存、超级互联网平台运作深度嵌入国家治理、平台治理政策更符合市场竞争规范、平台商业话语与国家主流话语更加贴合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均加入到互联网治理的议题之中,而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安全问题构成了全球互联网治理范畴之下一个重要的面向。研究聚焦21世纪以来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安全问题与治理,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层面的回顾,对新媒体及其语境、国家安全问题发展的重要节点、主导范式、议题及其治理发展做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分析梳理,以对中国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初步的、系统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社会,要使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便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社交媒体.近两年,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问答平台红极一时,这些平台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具有治理效率优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项目定制化等显著优势.而要使得相关平台更好地发展,则应完善政府、平台、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既需要平台自身规制,也需要在常态化制度化的框架下运行.  相似文献   

9.
从“守卫”新闻传播的内容之门,到“守卫”平台治理的社会之门,“守门人”概念的范式转变反映了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延续了人类文明内在一致的时代精神,也代表着整个数字时代人类社会传播与治理的范式转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研究,对“守门人”概念进行溯源,梳理其内涵与范式转变历程。经由新闻传播领域“守门人”到互联网平台“守门人”,剖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数字时代变革的本质与当今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展开辨析。从新闻传播的“守门人”到平台的“守门人”,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角色和作用的范式转变。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的人类传播行为主导下,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需要被重构,以实现传播学真正的范式转变。“守门人”概念的转变为传播学的转向和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提出了重要警示。  相似文献   

10.
虚假新闻治理是平台治理中的重难点议题,平台算法对用户参与行为的赋权和政策制度赋权共同构成的内外部用户权利环境,奠定了用户参与平台虚假新闻治理的可能性。通过对算法素养的三个维度即算法感知、算法态度、算法操纵行为的分析可知,我国可以从平台算法系统设计、用户算法素养教育、政府算法治理机制等方面建构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算法素养在用户参与平台假新闻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黎斌 《传媒》2015,(8):45-47
我国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几乎同时就开始建网站,20多年过去了,与互联网企业的新媒体平台之间却差距却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新媒体价值观:播出渠道平台论和用户关系平台论.两种不同路线、两种新媒体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媒体平台本质是用户关系平台而非播出渠道平台.  相似文献   

12.
《规定》主要包括六大亮点:第一,首次明确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要求互联网平台对平台内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管理;第三,提出“复合验证制度”,增加身份证信息和企业统一信用代码信息等综合验证制度,加强互联网平台对部分账号的前台网名审核管理;第四,规范公众账号合法转让的具体步骤,杜绝违法违规转让公众账号的行为;第五,要求互联网平台建立对网络虚假信息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治理网络谣言;第六,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明确账号运营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对违法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热点,互联网发展的转场、网络空间治理、智媒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内容与算法的融合等一系列议题与观点的提出,展现了我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的互联网基因与全球性视野.文章以“2017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上评选的年度观点为主线,结合近一年来该领域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从四个大的方面评析了我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江南水乡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开幕。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围绕国际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新媒体、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议题,举行了10多场分论坛和高端对话活动。邀请到了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嘉宾和600多名中外记者参会,包括来自西方与中国本土的网络巨头(如苹果、微软、谷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专业人士社交网站的负责人等。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张朝阳、雷军、曹国伟、孙正义、霍夫曼等大咖悉数亮相大会,也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这是一场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的中国平台,也是由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大会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也向大会发来贺词,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主张要发展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愿意在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等原则下深化在互联网方面的国际合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介绍,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旨在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接入互联网20年,中国已拥有网民6亿多,占据全球网民的四分之一,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中国占据四席。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网络强国已具雏型,中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刘艳子 《青年记者》2022,(15):91-92
自2022年6月起实施的“中介机构和平台原则”试点项目是英国广告标准局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性合作。该项目的特色理念和做法为我国提供重要借鉴,我国可从探索广告治理披露制度、行业组织针对性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支撑等方面加强互联网平台广告自律管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在经历了两年的“冰河期”后,正在从无序走向有序,业绩不断攀升,预示着互联网正在重新崛起。业内人士在经过对互联网的反思后,也对互联网在社会与商业中的角色、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9月25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数字中国联盟共同举办了主题是“互联网———泡沫后的崛起”的中国互联网浪潮论坛。本次论坛在产业、政府、社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了互联网的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IT界的领军人物在会上归纳总结了互联网泡沫后的新情况,规划了互联网今后的发展方向。一、透过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真正能运用好"互联网+"模式成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传统期刊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科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技是万万不能的.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思维"是观念、思路、方式和手段的系统思维.对于互联网,传统期刊长期的成长基因使其并不能完全理解互联网、不能真正懂得分享与链接、实现平台整合.只有当传统期刊清醒地审视自己,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读懂互联网思维,实现自身基因的裂变,拥抱大变革时代,变成互联网基因支撑下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才是传统期刊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并存留海量数据,反身滋养和优化技术发展,由此构成“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人”之间的多重交互和共同演化。本文与可供性理论对话,将处于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背后,隐匿于平台系统核心位置的“数据基础设施”作为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加以讨论,分别从企业内部应用软件联通、企业外部跨平台应用软件联通、应用软件作用于人三方面探讨数据基础设施的可供性和可供力,以及更为复杂的“人*应用软件”所构成的新技术环境对数据基础设施的反向可供性。基于此,提出了数据基础设施作为隐蔽可供性所具有的可供力的分析框架,向纵深推进了媒介可供性理论,为平台和软件研究以及媒介实践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11):67-73
互联网治理是当下全球热门议题,包括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网络经济和信息治理等众多内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空间的重要力量,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互联网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既有的治理体系有深入了解和反思。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汪炳华教授于2016年当选国际传播学会的主席,成为新闻传播学顶级学术组织的首位亚洲主席。他的研究专长集中在互联网政策法规和治理,在这个领域积累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本次访谈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这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组织关系、相关争议性话题以及中国在此全球脉络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