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互联网诞生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三次传播革命:用户生产、推荐算法和元宇宙.互联网传播革命的影响在于人类将迎来社会构建、空间重构以及学科重建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传播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将面对更多技术伦理、传播伦理、思维方式、人性本质等方面的考验,需要在哲学层面、社会构建与人类发展方面有更多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10年。社会进步带来私权利意识的觉醒,技术扩张带来伦理问题的扩散,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也揭开了新的篇章。这10年中,《民法典》颁布,《著作权法》修订,隐私权、著作权成为私权利探讨中的重要议题,算法技术的伦理问题频现,算法推荐、算法权力、人工智能成为热点话题,与媒介技术有关的伦理规范探讨也逐渐转向立法规范探讨。总体上看,媒介法规研究与媒介伦理研究呈现出逐渐交叉的态势,呈现出具体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与研究外延不断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算法将智能传感器和数字人技术融合应用到新闻媒介领域,生成了效率高、全天候在线的虚拟新闻主播。从技术和行业两方面的伦理风险审视,可发现虚拟新闻主播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虚假信息和隐私侵犯等方面的伦理失范,亟须建立一套基于信息传播实践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在技术层面需厘清虚拟新闻主播的责任主体包含设计者与生产者、运营者与销售者、消费者与使用者,在行业层面提出媒介技术向善、媒介技术透明、媒介平台把关的伦理原则,以期促进虚拟新闻主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嫱 《青年记者》2022,(21):43-45
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逐渐暴露,“主体性的黄昏”已然到来。为此,须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尺度,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防止本末倒置的异化形态出现,有的放矢地进行主体性重塑。  相似文献   

6.
欧阳霞  白龙 《国际新闻界》2022,(11):160-176
作为数字时代被遮蔽的“媒体预言家”德克霍夫,在媒介环境学派内形成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介观。本研究的问题聚焦智能传播理论发展的三重困惑,目标旨在通过德克霍夫数字媒介观探微文化肌肤和触觉的技术新隐喻,探讨智能技术如何引动感官重构与触觉延伸;同时按照虚拟现实空间与数字孪生体的一组关键概念,探明德克霍夫对人机数字交往和数字角色的数字理解;依循连接智能、集体智慧与人脑框架三个数字新概念,推阐智能媒介技术的社会价值与颠覆性意义;面对智能社会隐藏的数据操纵,从德克霍夫的数字无意识理论概念反思数字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智能媒体对以数字政府传播系统为代表的政治生活系统的深度嵌入,影响传统政治传播生态的解构或重构进程,并诱发信息传播失灵、过度依赖技术、权力越界、资本侵蚀和治理失范风险。文章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为切入,发现数字政府传播范式的转型及其诱发的信息传播失灵风险、智能媒体技术权力的扩张、数字政府治理权力的迁移、智能媒体技术资本对数字政府传播系统的侵蚀等因素导致了上述负外部性的滋生。因此,需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出发,优化数字政府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进程并提升数字政府传播系统的民意吸纳水平,提高整体性治理模式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机衔接程度与网络风险综合治理效能,强化数字政府传播的整体性治理效果并优化数字政府资源的配置水平等,进而持续推动数字政府传播系统由风险变量转为事业增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控制论详细分析了算法黑箱的产生机理,剖析智能新闻生产、分发、接收过程中技术黑箱的运作逻辑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讨论技术道德化的可能性与路径,主张将价值理性嵌入人工智能打造新闻道德智能体,在不同阶段对算法主体实施“监控、预警与奖惩”的伦理干预,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新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现象,是当前人文学术的重要议题。视频博客作为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介,赋予了大众话语表达的权力。在不断的内容创作中,视频博客发挥着自身隐形的权力,在个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之下,又重构了社会影响力,展现了技术条件下媒介话语生产的力量。本文将探讨视频博客在时代、主体和权力范畴内所能产生的新认识,以及各种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不仅让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不断改善,也重塑了个体的阅读习惯.本文在分析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理念与意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算法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前瞻性.在着眼于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变革的背后,重点分析了算法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人们在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茧化、算法控制、主流价值引导缺失等方面的技术陷阱.在算法新闻实践中,发挥技术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传媒业行动者即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及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具体体现在算法导致主流媒体的传播权力发生转移,传统新闻生态受到挑战;算法使商业平台的商业模式得以优化,但算法黑箱凸显社会负面影响;算法在提升用户地位的同时,也使用户处于随时可被监控的"圆形监狱"里.在算法风险治理方面,主流媒体应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算法,实施平衡社会信息的党媒算法;商业平台要提升技术的价值理性,推进算法分发的公共性;用户要提高算法素养,警惕信息窄化和算法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13.
数字媒介作为当代技术发展所催发的客观的新生事物,从物质技术和思维两个面向制约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数字媒介拓宽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边界,延伸了实践与认识的耦合关系,但算法工具理性的异化和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仍在制约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文章旨在重新认识数字媒介应正视人与数字媒介的区别,明确数字媒介的工具属性和定位,了解算法技术的风险与威胁,纠正对人工智能的偏信与盲从,实现人与数字媒介共生。  相似文献   

14.
王卫池 《东南传播》2021,(7):109-112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人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对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狂热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线上社会关系场域."SH名媛"事件是当下社会社交展演与群体伪饰现象的集中呈现.社交展演的泛化与人设营销、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物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是话语空间集体粉饰的深层次原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导致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对这种"畸形表达"与"视觉欺骗"景观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是规避被技术俘虏的风险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罗昕  杨心 《青年记者》2024,(4):12-17
当前数字身份正在重新界定人类的生产方式与人际交往。在算法主导时代,演进中的数字身份表现出新的趋势,如自我呈现分离化、自我展演商品化、身份识别片面化。数字身份交往本质上仍依存于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复杂特征,如身份表征的多重性、自我叙事的断裂性、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数字身份由于对传统人际交往的突破,也容易引发算法异化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全景监狱下的隐私失控焦虑、权力失衡下的身份歧视助长等伦理风险。为此,各主体应该多元协调、合作共治,提升多元化身份认同,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构建身份反歧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任安麒 《出版科学》2023,(3):94-102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语言模型具有算法独创性、能力综合性、应用广泛性、技术局限性的特点,在出版领域将推动全新智能创作模式、引领智能出版转型升级、助力打造智慧阅读空间,同时也将引发伦理危机、出版内容同质化、版权保护困境与侵权风险等问题。应探索应对智能语言模型风险的数字出版治理路径:在理念上辩证把握新兴技术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在政策立法上探索智能语言模型法制治理模式,在产业中实现数字出版智能升级与复合人才培养,在技术上完成算法升级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微信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和社交工具重构了中国传统家族关系。微信家族群是典型的媒介化集体和数字时代的新互型。微信家族群建构了线上聚合的、具有日常性与仪式化、互动性和互训性的数字化家族空间;呈现了兼具仪式性和日常性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节奏,形成了具有实时性和瞬间性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体验以及日志型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景观;也从代际权力和城乡空间权力等维度重构了传统家族关系。家族的数字化生存对传统优秀家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家庭的交流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家庭权力关系。本文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出发,对微博话题"与父母的聊天记录"的50个样本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高低语境是代际沟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自下而上的文化反哺是弥补沟通障碍的措施,而权力转移则是线上代际沟通模式对家庭权力秩序的重构,家庭权力秩序的重构也直指现代家庭伦理的新困惑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元宇宙在图书馆虽然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能忽视。首先,元宇宙技术自身成长的不成熟,将引发数据安全、隐私泄密等风险。其次,因元宇宙建构的虚拟空间可以无限制自由,其运行规则可能会超出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规则,进而产生伦理性风险。最后,元宇宙新型的算法、架构和运行程式,并未有完全适用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进行约束,这会突破现有产权治理的边界,产生数字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图书馆应审慎拓宽元宇宙技术应用空间并形成行业规范;政府部门需要加快立法,强化监管;技术部门需要推进原发性技术创新;社会组织应坚持教育规正、道德深化,共同推进图书馆和谐共生地利用元宇宙技术。  相似文献   

20.
邓婧  何婧 《中国编辑》2022,(1):55-60
文章基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对学术期刊智能出版表现形式进行梳理,认为其在学术不端、权利侵犯与信息安全、算法偏见与权力滥用、信息茧房效应等方面存在伦理风险,并在对智能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责任伦理主体、责任客体和责任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符合学术期刊出版特点的智能机器使用原则、驯化算法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以及对学术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