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蜀相》是杜甫初到成都所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离开了暂住一月的同谷县前赴成都,为衣食所迫,一年中辗转了四个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和同谷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携家来到秦州。三个多月后,移居同谷。年底,又为生活所迫,取道剑门入蜀。在四个多月的陇右生活中,诗人把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一一捉入诗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陇  相似文献   

3.
<正>唐肃宗乾元二载(公元759年)仲秋,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西行,居秦州(今天水市)不满四个月,初冬十月又启程赴同谷(今甘肃成县)。自秦州赴同谷及自同谷启程入川,历时两月,其间行吟赋诗十五首,皆以所经地名为题。弄清每一地名之确切位置于考察诗人行踪及领会诗中情意至为重要。为此,笔者对旧注的阙谬之处予以补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到十二月,杜甫举家从秦州出发跋涉至成都,以纪行为主线,创作了两组共二十四首五言纪行诗。这两组纪行诗记录了杜甫避乱谋生之际的见闻感受,表现内容丰富,多角度、多层次真实的再现了陇蜀道的险恶山水,旖旎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在死亡恐惧支配下客死他乡而怀念亲友的生命情感。组诗也蕴含着杜甫报国无门与光阴虚度的苦楚。与杜甫其它诗歌相比,陇蜀道纪行组诗表达方式更具新意,情感抒发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5.
华夏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繁星丽天的黄金时代,而李白与杜甫则是这浩翰星空中最明亮的双子星座;可杜甫若无华州之贬,恐怕只有太白金星在独放异彩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贬官华州,至乾元二年(759)立秋后弃官旅居秦州,历时一年多。此期间,他于乾元元年底曾回洛阳、偃师省亲,“初春归陆浑庄,二月至洛阳,不久回华州。”实际在华州任上的时间是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后,因关中饥荒,杜甫曾避居秦州(今天水市),后南下入蜀,在陇右旅居约半年。其间曾留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此诗究竟作于是年何月,历来说法不一。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认为:“始是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近人冯至在其所著《杜甫传》中也主此说。如按此说,此诗当作于是年十月。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认为,当是杜甫客居秦州,“将赴同谷”而作。如按此说,则此诗作于是年九月。 按吴十侍御名郁,时已贬官至长沙,杜甫所看望的是他在家乡两当县嘉陵江边上曾居住过的宅第,当时吴郁不在两当。两当位于今甘肃陇南地区东北,北接秦州,西邻徽州(今徽县地)。其东有嘉陵江自东北流经县境,其东为汉中府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地)。 从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看,杜甫决不会从秦州专程去看望吴郁的空宅的。因为秦州至两当往返旅程有二百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7.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  相似文献   

8.
杜甫曾在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甘肃秦州、同谷,其间流露出的隐居思想,较以前的淡淡之思大为不同,表现出相比强烈明显生存意识。本文拟论述诗人此时的隐居思想,兼谈其陇右之行。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华州饥荒弃官入蜀,几经颠沛.年底到达成都。上元元年(760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离乱之后,在这大后方终于有个落脚之  相似文献   

11.
李白之死     
唐朝大诗人李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至今为人景仰,但他的晚年生活却十分凄凉,与他轰轰烈烈的诗歌创作极不相称,令人叹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天旱成灾,朝廷大赦  相似文献   

12.
“三阁诗”指杜甫从甘肃同谷到四川成都途中所写的《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三首诗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10月,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同谷(今甘肃成县),于此居数日,同年12月1日,又从同谷出发,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即栈道)、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而到成都。杜甫走的  相似文献   

1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结束了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  相似文献   

14.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十月,杜甫携家离秦州,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同谷寓居不足一月,又于十二月一日从同谷启程入蜀。在这段充满艰辛和凶险的行程里,杜甫始终没有忘记一个诗人的责任。他用一支战斗的诗笔,挥洒横溢的诗情,写下了二十四首以陇山蜀水的村名、地名为题的纪行诗,每段行程各十二首,其中描写陇南风光的就有十首。这些流传千古的陇右纪行诗,具体而详实地向世人展示了崔嵬奇雄的陇右山水,生动传神地描摹了淳朴悍直的陇右民风,正如晚唐孟棨所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高逸第三》)。国家的灾难,个人的不幸,使诗人一步步走向人民,“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年冬他告假赴洛阳、巩县探亲,至乾元二年(759年)春,适逢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打了败仗,史思明叛军进逼洛阳,他便离洛阳回华州任所。当时,贼势充斥,上下震恐,唐军除了退保东...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杜甫在饱经战乱、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来到未遭兵燹的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诗人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至此,诗人算有了一块可以安身的地方。杜甫在这里经营药圃,栽种芋栗,与农民交往。这一时期,大自然以它和平而宁静的美,抚慰着诗人饱经战乱的心,诗人的创作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他写出了许多动人的、格调高超的田园诗。《两个黄鹂鸣翠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给我们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他的创作有两个高峰,一是唐肃宗乾元2年(769),这年由于杜甫受到房琯事的牵连,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他最终离开了朝廷,离开了长安,他和饥饿惊恐的百姓一起流亡,在溃败的战士里,在满目疮痍的乡间和城镇,观察着,思索着,结果对肃宗的“中兴”希望大大减弱了,然而这却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曾到过东都洛阳,翌年春回到华州。当时围攻邺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人送外号“诗圣”,那可是诗中圣贤(xián)哟。不过,这个圣贤的一生并不幸福,他饱经战乱之苦,生活颠沛(diānpèi)流离。他又是一个非常非常爱国的大诗人,在国家发生内乱即安史之乱的时候,他追随(suí)当时的皇帝唐肃(sù)宗南征(zhēng)北战,很是卖力,可到头来还是被这个狗皇帝给抛弃了。∨-∨杜甫出生在巩(gǒng)县(今河南巩义)。唐肃宗乾(qián)元二年即公元759年,他拖(tuō)家带口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流浪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他依靠做小官的表弟王十五的大力帮助,在城西的浣…  相似文献   

19.
乾元二年,杜甫离开华州司功参军之职,举家入秦。对此学界多有疑义,笔者以为杜甫"离职"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既有逾期未归而有怠职之责,也有"考课"在即罢秩守选的客观现实,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对任用小人,昏聩行事的唐肃宗彻底绝望而最终走向决裂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