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 所谓“经典”,最主要的义项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共发展50所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实验,其中10所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组国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授予全国示范校的称号。通州区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中小学。2009年底被中央教科所、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确立为国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从最初25所已经增加到50所。其中,于家务中学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确立了《古今二十四孝》、《三字经》人物志、《论语》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梨园镇中心小学根据国学启蒙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确立了诵读化、思想化、故事化和生活化“四化”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夏丏尊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1919年秋在浙江一师率先发起中等学校国文课程改革,编制及实施《国文教授法大纲》,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多篇白话文章的研讨与教学;1922年以后在春晖中学改革中学国文课程,提倡小品文教学,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研制并实施初级中学国文阅读书单;1930年以后探讨与编制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行探索方式为中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赵华 《林区教学》2012,(11):39-40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相关领域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传播途径偏少和传播内容有失偏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独特性,通过任课教师自觉树立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亲自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与传统的旧式学校相比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民国初年,由学堂转变为学校,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彻底被打破,一种新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废除“读经科”和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当时虽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历史的一个重大失误.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补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21):14-18
<正>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组委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教学实践"课题组专家。《中国教师》: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您认为这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明确了“建国学德育文化校园,育德技双馨职业人才”的工作思路,制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列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深入开展“国学进校园”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国学经典引领校园文化。金州职教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工作计划,成立教研室,策划教育活动,编写《心灵的约会》等校本教材,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语段的诵读学习。把国学经典纳入语文课堂教学,每周安排1课时组织专题学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位置,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务实”的品格,在今天和未来仍有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丰富与优秀的祖国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深刻阐明了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园基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以“营造岭南人文氛围,创办特色园所”为思路,启动了“幼儿岭南本土文化教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整合岭南人文精神,渗透…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引人注目的是,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营造“一校一品”的格局,黑河市实验小学把“精选国粹特色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确立了“1+X”的特色办学模式,“1”是指开展师生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特色活动,“X”是指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武术、戏曲、书法、国画、嗣棋等精选国粹特色课程。这一特色项目意在培养小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现已形成诵读活动常规化、阅读活动特色化、特色课程鲜明化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5.
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6.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而“经典”与“礼仪”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年来,我园本着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领域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研理念,将“经典”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开展“诵经典、习礼仪,诵经典、识博文”的经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2016,(4):65
近年来,济宁市任城区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扎实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如《运河文化》《节日课程》《长沟乡土文化》《二人斗》《抖空竹》《戏剧》《让爱浸润每颗心灵》《书法》《古诗文吟唱》等都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传承经典;开设书法、象棋、舞蹈、戏曲、剪纸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该套教材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道德经》、《古文观止》等经典为课程核心,低年龄段以蒙学为主,中年龄段以诗词音律为主,高年级则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