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认为,新闻作为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借助的是叙事手段。任何信息都是事实的传播,对整个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叙事就无法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所以叙事是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体式。本文以"习近平访韩"事件为例,选取《纽约时报》、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从新闻叙事视角、新闻叙事顺序和新闻叙事表达,这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以及探讨如何改进叙事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小艺 《新闻世界》2011,(11):80-80,84
《说事拉理》是一档故事类电视新闻节目,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热点事件进行客观报道,以事说法、以案说法。其在叙事内容上坚持新闻真实性,通过时政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和民生新闻的“人性化”视角来说明事件,赢得了一定的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3.
当新闻记者,都要有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种志向和追求,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其新闻生涯的全过程,那就是写出好作品来,也就是说要写出在当代有影响、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它不是“易碎品”,而是传世之作。 在去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有一篇新闻作品被人们重新提起,那就是五十年前新闻记者朱启平写的《落日》。1945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降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作为随军记者,朱启平在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丈的地方,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并撰写了脍灸人口的新闻通讯《落日》。这篇原载《大公报》的通讯文情并茂,被新闻界公认为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新闻事件的客观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调查性报道为研究对象,浅谈调查性报道叙事视角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昕 《新闻采编》2012,(5):37-38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叙事语态叙事学关于语态方式的界定包括:(1)异叙式,即叙述人位于事件和受众之外,是纯粹的第三者,是全知全能的。(2)同叙式,即叙述人参与事件,但并非主要角色,处在事件发展的动态之中向受众叙述事件。(3)自叙式,叙述人就是事件的主要角色。从叙事视角、叙事语态来看,口述历史类纪录片应该兼有同叙类和自叙类的特点,即叙述人参与事件,可能是事件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张超 《编辑之友》2016,(5):78-83
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完全由出镜记者个人主导,叙事视角表面上是“谁看”,深层次是“谁怎样看”,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社会语境、传者语境、新闻客体语境、受众接受语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叙事视角还影响出镜报道的表征真实、观众的解码立场和新闻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毛文华 《视听》2022,(5):154-157
新闻叙事是对特定时间、地点所发生事件的记录,力求真实性,在语篇特点上与文学叙事有所不同.从认知语篇的角度看,《中国日报》的脱贫攻坚报道在新闻叙事上一般遵循以下几种调节机制:视角变换、突显差异以及隐喻映射.视角为语篇提供时空框架,制约着语篇的组织以及情感态度;突显对语言所传达信息进行取舍和安排;隐喻在语篇处理过程中支持着...  相似文献   

8.
通过框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采用了强度与深度报道策略,以平衡、多元的视角对新闻事件人物与言论进行采写与发布,并结合纸质媒体与精英受众的特点,注重新闻背景铺陈与前景预测的理性报道方式。《纽约时报》遵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坚持平衡、中立的报道原则背后,却隐藏着意识形态冲突与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9.
《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旗下的特色刊物,它寓共情叙事于人物报道中,创新引领了新时期的人物报道理念。在我国遭遇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它继续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取去典型化的叙事对象,采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和立体视角,同时营造出贴合时代背景的新闻意象,在以小见大中使受众达成思考与理解。纵观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物特稿,《冰点》主要从理解、沟通、关怀三条路径达成共情叙事的目的,从而形成成风化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9月2日,《大公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仪式的著名报导——《落日》。"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直抒胸臆的文字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令全国人民扬眉吐气!而很多人或许未曾留意,这篇轰动全国,被称为"状元之作"的报道,出自一位著名战地记者之手,他的名字叫朱启平。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文体的创新是当今媒体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些年来,《华尔街日报》在新闻报道中以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受到受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著名记者朱启平生前就职于香港《大公报》。曾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最后决战、日本签字投降;报道了联合国一些重大活动;报道了朝鲜战争板门店谈判。他的绝大多数新闻作品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新闻作品的上乘之作,有的被选为大学新闻系教材,有的被收入新闻作品选。 朱启平,191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盐县,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40年,朱启平最初参加重庆  相似文献   

13.
贺紫琪 《新闻前哨》2021,(3):107-108
社会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人生主题,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场景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不同人群在人生关键节点的“第一次”。本文从叙事手法以及时代意义出发,来探析《人生第一次》打动无数受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治事件报道始终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媒体在传播法治理念、报道法治事件、推进国家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媒体在法治报道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热点法治事件在报道中偏离了客观、真实的轨道,扰乱了社会秩序,也歪曲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文章将在叙事学的语境下,通过对热点法治事件报道的深入分析,从叙事视角、叙事立场、叙事语言、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媒体在报道热点法治事件时应具备的技术和艺术,从而提升媒体法治新闻的叙事能力,为热点法治事件报道提供更好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它开辟了典型报道的全新叙事模式。即以仪式化的形式贴近受众、以悲情叙事的策略建构话语。这使得《感动中国》迅速成为时下中国树立道德标杆,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传播效果上看,《感动中国》对受众并未形成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处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相似文献   

16.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3):61-65
本文分析了《纽约时报》最新的数据新闻实践,从新闻叙事的视角切入,指出《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叙事方式具有全媒体、互动性、游戏化、移动式特点,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一元叙事的革新。这种新闻实践探索既是大数据时代开放理念的必然产物,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听习惯。  相似文献   

19.
叙事结构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要指的是叙事文本的叙事方式安排,主要表现为叙事作品的架构和叙事逻辑的安排。在新闻报道中,不同的叙事结构会将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也会起到不同的导向效果。因此在报道中如何选取人物和细节来构建故事是至关重要的。本篇文章通过山东卫视栏目《调查》对大火事件的报道。分析节目的叙事结构,探讨叙事结构对于新闻报道呈现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姗姗  魏星 《今传媒》2016,(12):160-161
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