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图书馆论文“一稿多投”现象小议李健(南京图书馆)一稿多投现象是出版界一个老难题,在图书馆界也屡见不鲜.我馆在进行1990—1994年图书馆学论文的编目素引工作中,便多次发现这种情况,在统共收录的3万多篇论文中,一稿多投的,以作者论便不下300人;以文...  相似文献   

2.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相似文献   

3.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 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2,对报刊编辑来说,如果“一稿多投”合法化,各编辑部所收到的稿件将几倍、十几倍地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经常叫嚷“人手不足”的大部分编  相似文献   

4.
从“一稿多投”话编辑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一直是困扰期刊界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了“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业务管理角度提出了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快速发展呼吁一批中国的学术期刊自信地“走出去”,这不仅是来自学术界与出版界共同且强烈的愿望,也是当下国内外局势对中国期刊的客观要求.但是作为期刊“走出去”的执行人,“编辑”又该如何担当这样的使命?本文结合实际,从办刊人的视角浅论了学术期刊在摸索着“走出去”的实践中,编辑所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6.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从“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说起》的修养漫谈,指出一稿多投的弊病,分析了一稿多投的原因,这是对的。但笔者认为,除了该文剖析的原因外,报刊编辑部不能及时处理来稿,恐吓也是造成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报种编辑部处理作者稿件很不及时,有的要拖上几个月才有音  相似文献   

7.
山东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界、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及广大读者中有较高的声誉,80年代中期就被出版界权威人士誉为“地方出版社兴盛的标志”。几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多次对该社做过报道。  相似文献   

8.
“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而精心策划的主题出版物.虽然项目启动时间不长,但其首期图书——“犹太难民与上海”一面世,就入选2015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获得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在上海书展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获得了出版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国际著名的博睿学术出版社也抛来橄榄枝,合作开发“犹太难民与中国”数据库.可谓,初出茅庐,效益立现.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台湾《新书月刊》主持选出了1984年台湾“出版界十大新闻”。参加这次评选的有台湾文化、出版、学术界知名人士共七十多人。评选的出版界十大新闻是: 1.通过著作权法修正草案。台湾“立法院”终于在去年11月5日,通过了著作权法修正草案,从而结束了漫长的拟草过程,进入审议阶段。这项著作权法使文化界人士瞩目的是,采取创作保护主义的著作权精神,著作物一经完成,即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中国出版界,“人文读本”的出版蔚然成风,为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科技期刊一稿多投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科技期刊一稿多投现象非常普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献[2 ]列举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多种原因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 ,除了上述的多种原因之外 ,期刊出版单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政府主管部门虽出台了一些文件 ,但影响力度和范围还远远不够等 ,也是造成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科技期刊一稿多投现象愈演愈烈 ,许多期刊编辑部为此蒙受损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是学术界和期刊出版界人士一直关心的焦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多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编辑部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笔者在工作中就曾多次遇到过一稿多投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16.
刹刹出版跟风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著名大学“著名教授”的抄袭事件,前一阵子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一流大学里的一流学者也在抄袭,这个无情现实终于使人们看到了问题之严重和解决问题的刻不容缓。使人们感到遗憾的是,与抄袭事件有不可推卸的关联责任的另一方——出版界,却至今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似乎这件事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诚然,文责应自负,抄袭是作者个人的事,出版社并没有直接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出版界的现状,恐怕我们不能不说,对抄袭行为的空前冷漠,与出版界一些人对抄袭行为的认识有关。这决不是责难出版人,愈演愈烈的出版物“跟风”现象是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7.
在出版界研究自身学问涌起热潮近7年之后,我们却看到一种很是奇特的学术现象:至今,有关“编辑学”的研究论文逾千篇,研究专著亦有数十种。然而,却居然没有一位学者写出与“编辑学”相毗邻的“出版学”来,甚至连它的研究方向和应有的内容亦未向社会公开过。这种“学术偏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索——尽管学术界、出版界早就对“出版学”的创立的议论纷纷了。据《出版发行研究》1991年第3—5期所搜集的《出版专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11,(10):F0003-F0003
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抄袭、一稿多投、不当署名、伪造和篡改等诸多学术不端行为,本刊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9.
遏制科技期刊一稿多投需多方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科技界一直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多数科技期刊受到困扰.一稿多投不仅是作者的学术道德问题,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何控制这种现象,必须从其根本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方面努力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学界有“北钱南饶”、“北季南饶”之说。但与钱钟书、季茨林比起来,饶宗颐,这位生于潮州的国学大师却寂寂无名了许多。由是,《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的出版便具有了独特价值。饶宗颐,对这个名字陌生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在学术界、出版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