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3.
人名关天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说:在报刊上是“人名关天”。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人家的尊姓大名搞错。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著名人物,把人家的名字搞错了,影响很不好。 但是,在报刊上,把姓名搞错,特别是把名人的姓名搞错的纰漏,却屡见不鲜。 如贵刊今年第5期,把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写成了“童弟周”。又如四川有一家大报,在大字标题中,就把陶行知写成了“陶行之”,把曹荻秋写成了“曹获秋”,把李嘉诚写成了“李嘉成”;把历史人物三国周郎周公瑾写成了“周公谨”;把“小人物”的姓名搞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报刊,“更正”出现最多的,也  相似文献   

4.
“类书”一词始于《新唐书》,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类书”?在《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31页)中有个较简明的说明:“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俭、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始于魏文帝时《皇览》,历代都有编篡,但多亡佚。现存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04,(2):83-83
由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杂志社主办的“2003光明·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3月30日在京揭晓。评选结果是:杨利伟获“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特别奖”;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团队”;陈天桥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财富人物”;励志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作者张云成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励志人物”;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运动员姚明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体育人物”;著名电影演员夏雨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娱乐人物”;中国科学院新增补的最年轻院士卢柯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  相似文献   

6.
标题改得好     
我写的悼念肖华同志的回忆短文(发表在8月22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原用的主题是:“永久的纪念”,见报时被改为:“要写就写大的”,这一改动实在好。好在哪呢? 一、标题抓住了短文的实质。此文是通过一个片断的回忆,显现肖华同志精神风貌一二的。而这片断回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肖华同志在答应为大会书写几个字时,兴致勃勃地对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的人比划着说的一句话:“要写就写大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三昧》编辑部:近读《新闻三昧》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发现差错较多,似有不忍卒读之感。翻开首页,《卷首语》中便有三处错误,“俗知说”应为“俗话说”;“帮且”应为“帮助”;“折台”应为“拆台”。第24页《企业报动态》头条标题中“编较”应为“编校”。第32页标题“《海五》创刊号”应为“《海王》创刊号”。在此文的其他行文中还有不少错谬之处.不一一列举。《新闻三昧》一直是我们企业报人员学习业务  相似文献   

8.
外国个人责任者著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著录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10.1.5.7规定:“外国个人责任者按原译汉语文著录,在其前注明国别。责任者姓名载有原文时,著录于译名之后,姓名顺序应与汉语文一致,并用‘( )’;对与我国责任者姓名表述方式不同者(即姓在后,名在前),著录汉译姓氏,并在‘( )’内先著录姓氏原文,再著录名字的缩写。”笔者认为,作为外国个人责任者著录的这一规定,以下几个方而的含义还不够明确,对书目记录的标准统一甚为不利,有必要通过讨论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9.
知识与趣味     
中国两部最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和《红楼梦》,写的人物很多,到底多达几百人?过去一段时期,一些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人曾说:《水浒》里的人物最多,堪称“我国古今小说中之冠”。现在已经有人统计出来,《水浒》里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人,有名无姓的9人,无名无姓的99人,还有提到姓名而未出场的192人,合计787人。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同志传达了林彪元帅对进一步办好《解放军报》的指示。萧华同志说:林彪元帅最近指出,《解放军报》办得很好,很受欢迎。林彪元帅强调,现在全国都是一片大好形势,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军队本身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也许我孤陋寡闻,手头这本由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撰写的名著《古今科技名人辞典》,无论是编排方式、写作手法,还是人物选择、内容取舍,都可说是独辟蹊径,读来引人入胜。首先,本书编排独特,使用方便。此书一改惯常的人物传略按姓氏字母(或笔划)顺序编排的方式,而是按人物出生年月先后编排,每人各有一个顺序号。书前则有两个目录:一个是按人物顺序号编排的中文译名条目一览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是语言规范典范的窗口,人们潜意识当中电视节目用字用语是标准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对吉林省电视节目进行了为期一年跟踪考察,发现用字用语失范比比皆是,如何解决呢?有哪些策略?本文试图透过其屏幕用字、播音用语失范现象分析,寻因问策,探讨媒体语言失范解决策略,以助提升电视媒体节目质量,回归大众“语言规范典范”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史知识     
《兰台世界》2003,(12):30-31
“皇帝”的由来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共取姓氏468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1743个,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一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1968个。但这部千家姓  相似文献   

15.
“走街窜巷”?《工人日报》1998年3月29日一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走街窜巷”一词,“窜”字用得不当。“窜”是乱跑的意思,“窜巷”成了在街巷里乱跑乱钻了。正确的用字应该是“走街串巷”,意思是在街巷中到处走动。这里如果使用“穿”字也可以理解和讲得通。“串”和“窜”读音有些近似,字形稍有变化,可是字义却大相径庭。不可混用。“一窝风”《工人日报》1998年10月3日三  相似文献   

16.
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前,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青果巷临靠大运河支流,船舶云集,南北果品汇集于此,旧称“千果巷”.《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青果巷之美,最美的还是小巷里走出来的人,赵元任就是其中之一.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和翻译家,他被调侃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不小心”就玩成了世界级杰出的“大家”[1].胡适和季羡林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2],“一代宗师,是不可超越的”.赵元任的语言、音乐和翻译成就,铸就了青果巷一段佳话,被誉为青果巷“好声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写人物通讯是经常的。但是,读后令人击案一呼的人物通讯,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寥若晨星”。比如笔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采写“人物专访”一类的任务,而几乎每写一个人物,写时都自觉语言贫乏,行文艰涩,手法单一。写完,改毕,见诸报端,自己连再读一遍的勇气都没有了,直为没把人物写出来而汗颜。那么,写好人物通讯的秘诀在哪里呢?作家王光明同志的散文《钻石,你在寻找谁?》,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钻石,你在寻找谁?》真的是一面明镜,它照出了山东沂蒙山区农家姑娘魏振芳的服装体态、音容笑貌,照出了她的一颗纯净、  相似文献   

18.
《县委书记的“笑柄”》(下面简称《“笑柄”》)是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人物通讯,反映的是河南省浚县县委书记刘银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事迹。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有的文摘报还做了摘转,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笔者就是首先在一家文摘报上看到内容摘要之后又寻来原文阅读的。阅读这篇通讯,我深深感到:民间传统的表现形式,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表现力,仍然为群众喜闻乐见。我们  相似文献   

19.
谭辛 《新闻三昧》2006,(3):38-39
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报,从去年9月23日在第二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叫《有错即改》,栏目中将责任编辑、校对者姓名,在何版出了何种差错,正确的应该是怎么写,都一一公布于众,并在专栏底部写道:“本报向广大读者致歉!欢迎广大朋友举报差错。”还公布了差错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例如今年2月6日2版《特别的春节礼物:今年拍“合家欢”的特别多》的第四段第六行“家俱”应为“家具”。责任人:用黑体字标出编辑吴建路、校检王守荣。2月7日5版《丑闻缠身,小泉内阁患“晚期综合症”》第三个小标题下第一段第四行“对力挺”应为“力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20.
时下报刊文风如何?似有不尽如人意处,兹草草扫瞄,以示警戒。一、著名的“著名”“著名”一词在报刊上颇是著名。著名诗人、著名演员、著名作家、著名歌唱家、著名画家、著名书法家、著名摄影家、著名企业家,等等,多如牛毛。诸如此类的各色人物果真著名吗?不尽然。不少“著名”含有水分,只不过是作者随手送给他人的一顶纸糊桂冠,并无多少真实与价值可言。二、唬人的《大……》细心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早几年的《阴阳大裂变》、《人工大流产》、《知青大返城》、《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