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有时候,什么一好,就成唯  相似文献   

2.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按照从个体——群体——整体的象征型作品的解读方式,清代文人龚自珍的散文名篇《病梅馆记》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蕴。从个体层面来看,它是龚自珍自身遭遇的写照;从群体层面来看,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群体遭遇的反映;从整体层面来看,它具有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病态美的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语约意丰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曾说:散文就是燕子、黄鹂或金铃子,她们可以在蓝天随意而灵巧地飞来飞去,唱自己的歌——散文的写作随意自然。冯骥才也做过一个比方,散文就像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散文的确是高中生作文时最普遍的选择,然而,学生也最感困惑——老是写不好散文,或者说散文很难得高分。也许是因为散文有失记叙文的朴素平实、议论文的逻辑严谨;也许是散文的"形散神聚",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茅盾纪实散文的个性价值:选材的时代整体感;理性化了的情感;本体化的扬景描写。此文认为:茅盾纪实散文场景描写的本体化一是因为他把场景作为着力表现的对象,企图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勾勒来自然地揭示生活的意义;二是因为场景描写在散文中比在其他文体中更重要,它是散文本体特征之一,茅盾着力表现场景,也正是抓住散文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散文虚构说     
写散文不能虚构.众多书章如是说:——"散文所描写的一般是真实人物,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之上,进行某些剪裁和加工";"它可追忆一件年代久远的事,也可记述一件刚刚发生的新事";"而作品所描写的景物,都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中山大学出版社:《写作大要》)——"散文,一般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夹叙夹议,抒发自己联想".(秦牧:《散文创作谈》)  相似文献   

7.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从语言色调来看,它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来看,它是“观察”,是“思索”。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显而易见,散文中弥散着“美”的因子。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来浅尝、品味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十分轻巧灵活的文体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灵活,情文并茂。其独特个性是: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形散与神聚的统一:优美与朴素的统一。鉴于散文的这些特点,阅读和鉴赏散文,就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傅山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式的人物,他不仅在医学、绘画、书法、哲学诸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文学——诗歌、散文和戏剧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本文论述的对象——傅山的散文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那些纪传体的“史传”;也包括书信、笔记、杂记之类的杂文;当然纯文学性的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散文自然也在  相似文献   

11.
选入高五册课本的散文《山地回忆》,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其倒叙视为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认为此作"用白描手法,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人物性格"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篇课文从体裁形式上讲,是一篇散文,而且还是狭义概念范畴的散文,即与小说、戏剧、诗歌等相并列的现代体裁分类概念.就散文的本质来讲,它并不负有刻划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使命.它的功能表现在抒情——即使是有着浓郁叙事味道的散文作品,这一本质也不可能得到改变.只不过是,在叙事散文中,抒情的角度和方式因"叙述"而得  相似文献   

12.
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中文系文章学、散文研究室举办了第一次文章学、散文学术讨论会,这个研究室是去年中文系为建设新学科、扩大学术研究领域而成立的,有成员三十人。它的研究课题分两部分:“文章学”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文章和读写文章的规律;“散文”从文学角度探讨散文的艺术规律。这些课题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已  相似文献   

13.
洞·门·看     
走出一扇门,发现原来那边的风景更好!——题记对于散文,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认识:它只会运用一些浮华亮丽的词藻来描写事物,抒发感情,没有写作者这个主体的灵魂在里面。这使我对散文一直有抵触的情绪。我意识到自己认识的浅薄,是在读完余秋雨的散文后。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把文化散文的写作比喻成一片树林的话,那么任蒙的文化散文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以为,任蒙的文化散文是这片树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粗壮苍劲的大树,这棵大树不但长出了自己的小天地,而且为这片林子增添了大片绿意和生机,成为一个醒目的存在;这棵大树虽然没有余秋雨那股独木成林的气魄和影响力,但它深耕细掘、深藏若虚地显示出自己独到的苍劲之力。阅读任蒙的文化散文,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有力度——锐利的思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距离。” 哲学家则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梦想。” 二者之间虽然在句尾的结论上仅仅只有两字之差,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属于现实,而后者则属于浪漫。从客观上来讲,二者似乎是界限十分明确的,其实不一定如此。比如散文诗,便是散文与诗歌联姻的产物,从过去的文学角度上看,散文便是散文,诗便是诗,二者界限分明。散文是散行的文体,它不受韵律的约束。虽然不能说散文完全没有节奏,但它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偶然的。它的行文也没有一定的格式。而诗歌在这方面恰同它是相反的,既讲究韵  相似文献   

16.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一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记叙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议论文有一个中心论点。二词按词性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句子从结构上可分两类——单句和复句;散文主要有两类——叙事散文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19.
杨朔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使人振奋。散文以写“意”为中心。杨朔同志写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他所抒写的对象(人、景、物、事)融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具体形象的,又是高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依助于对象构成的艺术结晶体。它与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动笔前的立意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前人云:意与境,“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清王国维托名樊志厚写《人间词乙稿序》)散文,作为一种需要丰富感情、深邃思想而又寓于形象——从这点上说,接近诗的文学样式,亦应讲求意境。否则,就不足以言散文。因此,学习和探讨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于我们的散文的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散文艺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诸种文体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它是诸种文体某些艺术的综合应用也不为过分。写景抒情,它类似诗歌;写人记事,它类似小说;常有较强的戏剧性对话,它与戏剧有密切关系;散文中的议论,又往往富有强烈的政论色采。但是,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点一样,散文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散文的特点,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一个字:“散”。散文形式自由,不拘成法,从表面看来的确有些散,而它的艺术却正表现在这个“散”字之中。一篇散文千把两千字,或数千字,时而现实,时而历史,时而天文,时而地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只要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见闻,有所感触,就可以随手拈来,生发开去,灵活地运用文学的一切表现手法,把它写出来。秦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