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生动的描述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北方军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性的本色和弱点。克莱恩在本书中多层次,多角度的运用了象征,本文旨在详细剖析小说中一系列的象征以便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2.
胡硕 《英语广场》2024,(2):53-57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类出现以来,不同部落民族之间的冲突就已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地爆发.只要人类的历史继续下去,战争的历史也必然继续存在,因此战争文学的兴起无可避免.在美国战争文学中,除了反战这一主题之外,还存在着另一重要的主题,即成长主题.本文将对比分析菲尔·克莱的《重新部署》和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这两部不同时期的战争小说中共同的成长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红色”激情年代的史诗力作,《红日》的革命战争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特征:酒神精神的强力快感、集体表演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隐退,而“理想快感”彰显。  相似文献   

5.
《红色英勇勋章》中弗莱明是英雄和懦夫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英勇勋章》一直被视为美国第一部"现代"战争小说,第一部不含英雄主义色彩,完全以讽刺和怀疑的态度创作的战争小说。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分析远远超过了其对外在暴力的描写。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也是一篇心理小说。斯蒂芬.克莱恩在《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亨利.弗莱明便是这样一个集合了英雄和懦弱的统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在莫言的《红高粱》中,红色的意象运用的最为普遍,红色作为小说的统治色,对于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红色"是象征色,它在小说中有着多重意蕴,代表了人物性格中的红色,鬼子杀人后红色的血,红色的革命热情,血红色的高粱酒。  相似文献   

7.
姜振昌同志在《鲁迅研究资料》第十二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该文论述了《长明灯》与《红花》之间所存在的“丝丝缕缕或明或暗的联系”,并比较了两篇作品的异同。论述颇有见地,但是,笔者认为,鲁迅的作品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说,以某一事物为象征,并使之作为作品表达主题的核心形象这一点上,《长明灯》是借签了迦尔洵《红花》的象征手法,那么,要以“放火”的方式摧毁旧事物和旧的世界,《长明灯》可以说是受到了爱罗先珂的《世界的火灾》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在威廉斯的作品《欲望号街车》中,象征的写作手法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戏剧表达形式,更切合了诗歌的审美需要。本文将分析《欲望号街车》这部剧中主要的象征符号,剖析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剧中所表达的现实与虚拟这一矛盾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季苗 《上海教育》2006,(2A):75-76
新中国的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主要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这些作品吗?[编按]  相似文献   

10.
学习《海燕》,要着重理解以下两点。 (一)明确作品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高尔基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盖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海燕》正体现了作者这意图。在作品中,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那些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而惧怕革命的人们;壮阔无边的大海象征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乌云、雷电、狂风象征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以长篇小说《白鹿原》荣膺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使“陕军东征”的争议喧嚣终归于平静,留给当代文坛更多的却是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近年来,学者评论家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在此,笔者拟从小说艺术形象的符号性象征、主题意蕴的寓言象征以及作品的本体象征三方面来探讨《白鹿原》的象征美。一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理论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型人物”的概念,认为“扁平人物”只表现一种单一的性格特征,而“圆型人物’坝u是一种动态的塑造,二者相比,后者更能显示出审美对象的丰富性。而陈忠实也总是把人物置于复杂多…  相似文献   

12.
符号学是二十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拟应用符号学理论对《读者》杂志封面进行分析。主要从符号的“能指”、“所指”、符号的分类(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象征符号)和符号的意义生成方面着手,分析《读者》封面追求真善美的符号特征与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言在《红高梁》中,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世界。通过对强悍生命的书写,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刚健之魂。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这种“红色”原型所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作者对“红色”原型的复活,就是在某种事件的激发下,把它“从集体无意识的深渊里提取出来,使它与意识到的价值产生联系,并藉现代语言转化为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象征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波 《文教资料》2007,(24):114-11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擅用暗示手法而著称文坛。《一个已婚男人的故事》是她的一部残篇。在这部作品中,她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笔者在文中对这部作品中的一些象征手法进行剖析。在剖析了象征符号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的同时,笔者也结合原文的部分片段,指出了小说中的一些象征符号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老舍的作品中,《月牙儿》是一个颇为独特的篇什。它显而易见地标举了象征主义艺术表现的手法:《月牙儿》使用了月牙、黑暗、饥饿、花、蝙蝠等象征形象,并且构成一个粗疏的体系;更重要的是,象征主义手法的系统运用。更突出地表现在“月牙儿”这一象征形象运用的节奏感和“循环结构”上。  相似文献   

16.
《红色娘子军》在“红色经典”中无疑是演出次数最多、最受好评的一部作品。从最初的报告文学发表开始,作者就一再宣称其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当我们重新查阅历史资料,寻找这些英雄儿女的感人事迹时,却发现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取材于“女子军特务连”历史的“红色娘子军”故事被当做了“历史真实”来讲述,实现了艺术对历史的巧妙置换,成为一代人对琼崖革命的“真实”记忆。  相似文献   

17.
:《周易》反映了中华先民由原始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化的过程 ,《周易》的成文及在占筮过程中使用的思维符号是“象” ;此“象”有四种形态 ,三种思维形式即“直观表象思维”、“象征思维”、“意象思维” ,本文立足于《周易》 ,结合原始人类学知识 ,分析论述《周易》中所存在这三种“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重的犹太民族。本文将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人物命运的展示及人物精神的开掘,所以作品的人道主义同情不再是廉价的叹息。因而,“反对战争”与“肯定人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文本学的观点,从环境、人物和人物行动三方面,分析《热爱生命》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的表层表意系统,可进而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表意系统,即作品共同的寓言性:人物成为“人”的象征,环境成为“自然”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