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史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左传》和《国语》都分别加以记载。在《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等篇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所占篇幅也较大。特别是在《吴太伯世家》中,已基本叙述了伍子胥一生在吴的重要活动,诸如自楚奔吴、向公平光推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与孙武协助吴王阖庐伐楚、“鞭子王尸,以报父仇”、又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屡谏夫差不要伐齐要先灭越,以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迫令子胥自杀等。在《楚世家》中则记伍子胥先人伍举对楚王室建立的功绩,以及楚平王信费无忌谗言杀其父奢及其兄伍尚,子胥奔吴,也一笔带过伐楚简况。在《越王句践世家》中重点描述子胥看穿越王句践必报吴仇之心,提出“吴有腹心之疾”,夫差不听,反被赐死。通过以上三篇世家重点记述,使伍子胥的性格、形象以及在吴楚、吴越争霸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刻画,似乎已无必要再为他立专传了。  相似文献   

2.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3.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怀诸侯之德”句,王念孙据《汉书》将“之”改为“以”。本文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详细论述了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从而认证《史记》不误。  相似文献   

4.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5.
《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期刊载了王伟民同志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注释标点商榷》一文,其中27条是对《勾践灭吴》中“寡人礼先壹饭……”的新解,他不同意《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编注者根据韦昭旧注将“礼先壹饭”解为“吴王自言年长于越王”.而引《史记·淮阴侯列传》漂母饭韩信的故事来说明“壹饭”是“小恩惠”.吴王所指的“小恩惠”是针对二十年之前“夫差没有灭掉越”这件事说的.我觉得王伟民同志的新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从前对这一句也有上述类似的想法,以后因看到《吴越春秋》中的有关记载,否定了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6.
对《史记·陈涉世家》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一句中的“篝火”,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有人注为“篝同煹,举火之意”(见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人注为“篝火,打着灯笼”(见《中华活页文选》);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的解释是“用笼罩着火,  相似文献   

7.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他用策论考学生,发现试卷中有人引用“首施两端”一词,以为是笔误,即改作“首鼠两端”。结果“书院大譁”,有的竟至“贻书嫚骂”侍獬鲈谀睦锬?原来学生并未写错,其出处载《后汉书·西羌传》、《邓通传》和《乌桓鲜卑传赞》,里面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当然,朱起凤也不是持之无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灌夫传》、《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相似文献   

8.
一探讨先吴民族,我们还得从有关周族太伯奔吴的记载说起。《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日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伯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勾践灭吴》中的“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一句,上文是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的计策,向吴国求和;下文勾践说:“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  相似文献   

10.
《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历来选本包括名家选注本均未有清晰的解释,或有解释,亦语焉不详。之所以没有解释清楚,探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是对句中“为”字的理解问题。这一句中的“为”字应作何解,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13.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对句”,是指一组以相对的形成对比或并列的的句子,以复线的方式来看待事件,加强表达的艺术效果,增强渲染氛围的力量。对句在《史记》中数量巨大,在各种传体中大量存在,为《史记》增色不少。本文从人物刻画、叙事写状、表情达意、谋篇布局四个方面分析“对句”在《史记》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16.
“石棱”解     
“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的“石棱”作何解呢?有人讲成“石头表面突起的部分”.有人讲成“有棱角的石头”。我认为这些解释与情事不合。我们知道,卢纶这首诗是借李广射虎的故事来歌颂守边将士的勇武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  相似文献   

17.
《史记·六国年表序》关于“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的记载,使一些人误认为秦始皇烧尽了各诸侯国的史书。《人文杂志》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一文,认为司马迁生时诸侯史记犹存,而且为《史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素质教育新教案》(西施出版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中的“舍”看作通假字,同“捨”;《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句中的“取”看作是通假字,同“娶”,教材课下注解为:  相似文献   

19.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20.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