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功能、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现状、特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世界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和传播日益深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译介研究作为翻译学研究中的重点主题,可以对译介活动和译介现象进行总结反思,从而最终推动其发展。法国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选择1989-2019年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可以总结成绩、发现盲点、提出对策,从而拓宽该主题的研究空间,提升未来研究质量。研究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重视翻译现象研究和接受研究,未来应丰富研究对象、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理论视角、重视跨学科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梳理1979~2010年间新时期中国本土女作家作品英译实绩的基础上对比本土和英语世界两种不同的译介路径,考察各自的译介性质、目的、特征以及策略,并着重从政治、性别和审美诗学三个维度阐释英语世界的译介行为,探究其诠释偏好以及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渊源,展示因此构建的中国女作家作品样态,解释与本土原始图景之间的差异和错位;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考察本土译介行为,凸显官方身份与性别政治之间的交织与利用,揭示官方声音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的借用,突出本土构建正面自我形象的努力,以期认清“他者”之成见,厘清他我之关系,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49年至2015年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目录,概述其在英国译介的三个阶段,从翻译出版、翻译选材、接受和影响等三个方面评述和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译介情况。根据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出版数量呈逐年攀升状态,但英译作品的接受度不高。由于受到英语文化的主流感、中英文化差异、英国出版业的现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作品对英国读者构建客观的中国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输出是中国重树大国形象的战略要素,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广西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特色,其译介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要采取有利于他文化传播的异化翻译策略,选择能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部分进行译介,并应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传播中国形象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汉语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密不可分。国际汉语教材是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重要媒介,肩负着向汉语学习者输出正面中国形象的重任。在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文章基于对当前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考察,借鉴中国人物形象设计的相关研究,探究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第一位作家,也是作品被译成法语最多的作家。本文对鲁迅作品法译本的译介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将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代表性译者与译作,指出四个译介阶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特点,勾勒鲁迅作品法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0.
戴维撰文《民族图腾与国家标志: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就中国龙在西方文化中建构的文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中国龙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中国龙形象多由西方主导构建,中方往往以“沉默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发出的声音很小。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类似,中国龙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甚至沦为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原创文学相同的地位。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受国际翻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对翻译文学的独特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他们从译者、译作、读者等几方面勾勒出翻译文学史的框架。但是,我们要避免走入只重视文化、忽视语言的新的翻译文学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传播同人类总体的传播活动相一致,也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中国古典小说则是在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得天独厚、空前普及的明代走向繁荣的。因而它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字传播。在广泛搜集整理中国古典小说文本流传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传播方式归纳为选辑、改编、评点、翻译四种,并以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方式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3.
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出去,译介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译介行为应注重思维转换.文章从“干爹”和“Godfather”的翻译以及再回译为例,在两者的词源中找出异同.文章梳理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翻译不对称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介作品的要求,注重译作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象美。古典艺术散文的意象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直译意象有利于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符合读者的阅读目的和审美创新期待,有利于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韩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大都是英勇的反日爱国斗士;当代文学作品中,韩人形象则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重在描摹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美。  相似文献   

16.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最为"耀眼"的是撒旦式的"英雄"陆承伟: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才能和具有"高大全"特点的"英雄",但他的"高大全"是一种颠倒了的"高大全;"他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兴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一个矛盾复杂且颇具争议性的新形象;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金融资本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观念.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18.
从外来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国大陆当代文学50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资源的接受经历了从单一接受到全面排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全球化语境中步入多元等四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则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从“苏化”到“文革”,从“西化”再到“多元化”的演化轨迹。梳理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走向世界的一份备忘录。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201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家的对话》( I、II、III)收录了会议的演讲稿?在这些会议上,汉学家、中国学者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翻译过程、中外文学差异、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建议?翻译家的对话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 译选材?目标读者定位、翻译策略、译作传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不知不觉已走过百年。由于儿童有其独特的认知能力水平和中西文化差距,儿童文学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将总结晚清到当代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探索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