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关于《招魂》作者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提到《招魂》的是司马迁,他在《屈原贾生列传》末赞道:“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从现存史料看,王逸最早注释《招魂》,并作序言:“《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按理,这两种意见不矛盾,可是黄文焕和  相似文献   

2.
《楚辞·招魂》的主旨 ,从汉代王逸以来 ,人们一直围绕为谁招魂而争讼不已。实际上 ,《招魂》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楚国招魂巫术原型 ,其主旨并不是真的为某人招魂。从屈赋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招魂》的主旨应从象征意义而不能用实证的方法去寻找。从文本考察 ,《招魂》应是《离骚》和《远游》的反写 ,它反映了屈原流放后期的精神状态 ,表现了屈原美政理想的失败与强烈爱国感情之间的矛盾冲突给诗人造成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关于《招魂》的作者及招魂对象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们或认同前人观点,或举出新的论据,提出新观点,说法众多。其中,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而关于《招魂》中的招魂对象的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共十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招魂》,如与他的奇特杰作《天问》相比,可以说这是在风格、内容上迥然不同的另一篇奇文.《天问》属于哲理性的论辩诗,而《招魂》则是政治性的抒情诗.至于《招魂》的作者是否确属屈原,古今学者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不过个人认为,最早为屈原立传、与屈原的生活年代相距仅有百四十年左右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最早表述的意见,一般说来,那应是最可信的.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说明司马迁亲自读过《招魂》,并且确认它与《离骚》、《天问》、《哀郢》  相似文献   

5.
《招魂》研究在明清时期的热点问题是对《招魂》作者的考辨,部分学者在论述此问题时还附带着谈了被招者和《招魂》的写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列传》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招魂》之作者为屈原,司马迁说得很清楚.但四百余年后,后汉校书郎王逸在《楚辞章句·招魂叙》中又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王说何据,未见详述。故后世之治《招  相似文献   

8.
《招魂》,招顷襄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魂》为屈原所作,欲以《招魂》之辞,寓其志、寄其哀,故司马迁作《屈原传》时,读其辞而悲其志。这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过了二百多年,到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却将《招魂》归之於宋玉作。於是,关于《招魂》的作者、招者,便产生出许多问题和说法。  相似文献   

9.
方东树有《解招魂》一卷,收于其晚年完成的诗学理论著作《昭昧詹言》中。方氏认为前人对《招魂》作者以及所招对象的争论,均未能深究其本事,探寻其旨意。方东树认为,《招魂》是用意隐曲、"全用比兴体"的假托之作,即屈原因楚国之将亡,而托"招魂"之名比其"冀陈忠谏"而望楚国复存之意,实际上是受其自身诗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从二者文本结构、同源的灵魂信仰观念、招魂仪程以及雅俗等方面来比较并探究其异同。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