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是因为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神人述说的分析得出古希腊神话中希腊人神灵信仰方面并非仅是神人"二同",更为重要的是在述说神人"二分"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精心营造的神人形象是中国哲学思想向文学形象过渡的重要一环,它所揭示的文学类型意义影响深远。神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点。在意境论意义上,内圣指向大而美的艺术风貌,神人踪迹无定的特征丰富了文学想象,使文学艺术表现力向幽深和邃密方向发展;外王则要求大而美的意境内涵须有现实世界的"事"经验充盈其间。用禅境或神韵来阐释意境,是理解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隅之见。  相似文献   

4.
阿奎那通过把亚里斯多德的德性学说纳入到基督教的圣爱思想之中,将神圣与世俗、宗教与人文融合起来。他借用了亚里斯多德的友爱学说,认为基督教的圣爱是神人之间的友爱,从而在神人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联。他既不赞同圣爱仅是圣灵的作用,也否认圣爱是人本有的德性,而是认为圣爱是被创造于人的灵魂之中的德性,从而力图在神人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他的圣爱是所有其他德性的形式以及圣爱的对象与秩序的理论,也试图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建立起桥梁。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3类:人兽组合类、以"虫"为助手类和五官奇特类。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取人和兽的器官组合而成,人兽功能合一;在以"虫"为助手的神人形象中,"虫"充当助手和伙伴的角色,与人的功能互补;五官奇特类神人形象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比例变化、器官数量的增减等奇特形象,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人鸟组合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之一,取鸟身、鸟首、鸟翼、鸟喙等器官,与人面、人手、人身等组合而成,鸟器官赋予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功能。这类神人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对后世文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形兽貌类(人兽合体类)、以虫为助手类(人兽伴生类)和五官奇特类(异形神人类)。以蛇为助手的神人形象属于以虫为助手的神人形象。在这些神人形象中,人与蛇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利用、友好相处。蛇是人们游戏的伙伴和工作的助手,帮助人们沟通天地。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2010年龚琳娜以一首《忐忑》红遍大江南北,她和《忐忑》被人们称为神人神曲,人们争相效仿这首神曲,享受神曲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龚琳娜"新风格"音乐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民歌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社会各界都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希望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相融合,促进民族声乐发展。  相似文献   

9.
"巴岱"作为苗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神人沟通者,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中身份发生了诸如传承人数减少、活动内容的丰富性降低、活动范围缩小、权威降低等变化。究其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多变导致"巴岱"身份认同模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巴岱"生存境遇艰难,传统价值观念的式微动摇了"巴岱"的生存根基。研究苗族巴岱身份演变及其原因,其意义在于透视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兽组合类、以“虫”为助手类和五官奇特类。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取人和兽的器官组合而成,动物扮演各种角色;在以“虫”为助手的神人形象中,人与动物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利用、友好相处。动物是人们游戏的伙伴和工作的助手,帮助人们沟通天地。五官奇特类神人形象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比例变化、器官数量的增减等奇特形象,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之一,取猪身、猪喙与人面或人首组合而成,猪赋予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功能。这类神人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邮驿发展都在唐代达到高峰,而唐前诗歌中的"信使"意象已大体形成了主要包括沟通神人鬼三界的"神鬼使",通系各级中央到地方直至民间的"臣仆使"和传递一般信息的"民间使"在内的三级系统。它们相互承接而又自成体系,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关注"人"的问题,力求在"人身上发现人"。他在人和神之间建立亲密相通的关系,肯定"神人",否定"人神",认为只有具有基督般美德的"神人"才能拯救世界。他的神人拯救理论,虽然是为道德信仰寻求神学上的论证,却彰显了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预言作为先民认识世界、掌握世界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左传》预言作为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在神人关系、预测依据、物象择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政治上虽失意,诗词创作却达到高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可以看作一次心灵的体认,是心灵在精神家园的复归。同时,融入庄子"圣人"、"神人""、至人"的人生境界,以及禅宗"任运自在"的思想,使这首词超越了一般的即景之作,而具有了深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7.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庄子却追求着神人、真人式的人生自由境界。他认为,通过"心斋"与"坐忘"等方式,能达到顺乎自然、物我两忘,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与大道通而为一的自由境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质上是人生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是对主客体的精神上的超越,是进行审美创造时所呈现出来的并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神人遇合主题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神人遇合小说的源头主要为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就艺术特色而言,神人遇合小说具有浪漫怪诞的想象艺术以及直而能婉的叙述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吕瑞荣教授《神人和融的仪式——毛南族肥套的生态观照》一书以毛南山乡整体生态系统为背景,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原生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升华性研究成果和拓展性研究成果对广西毛南族“肥套”做了孕育与发展图式、神人和融模式步步拓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三个愿望     
有个人本来已经很富有了,可他总与那些比他更富有的人比较,因而总是生活在痛苦烦恼之中。有一天,他遇见一位神人,神人见他愁容满面,顿生恻隐之心,问清原委后,神人对他说:“你我既然相遇,也算有缘。这样吧,你可以提出三个愿望,我将满足你。”他谢过神人后,心想:我真幸运,我将会比那些人更富有、更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