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金(Ha Jin)是美国华裔作家中优秀作家之一。哈金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创作,后才转型到小说创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金创作出版了大量英诗,2017年出版的《哈金新诗选》收录了哈金近年创作的汉诗。论文试从主题分析着手对哈金的五部诗集进行整体性梳理,对哈金不同时期使用英语和汉语写诗的动因做出推测,追踪哈金不同时期诗歌创作语言对族裔性表达的贡献。哈金回归汉诗写作,翻译出版中文短篇小说集、诗集,一方面代表了哈金作品的族裔性的回归,另一方面也难于回避迎合读者群体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哈金与其他华裔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关于其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他在赢得了认可和诸多荣誉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强烈指责。本文旨在通过对哈金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等待》《疯狂》和《战争垃圾》进行主题分析,来论证哈金的作品描写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对普通人生命境遇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的是对普通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带有文化内涵的文本理解度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发现中美大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交界面传达的文化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哈金运用多样性、混合性和动态性的语言模式,让两种文化高度融合而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起,"实验室研究"在Science Studies中开始兴起,代表性著作就是拉图尔与伍尔伽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还有诺尔—塞蒂纳的《制造知识》、皮克林的《建构夸克》,等等。而在科学哲学中,首先为"实验室研究"提供辩护的是哈金1983年发表的《表征与干预》一书。本专题选取了对哈金与拉图尔这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实  相似文献   

8.
哈金的作品《等待》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爱情小说。主人公孔林不满足于和妻子平淡无奇的生活,为离婚坚持了十八年。但当他满怀憧憬地和情人步入婚姻之后,才发现等来的不过是一个错误。哈金以孔林的情感经历诠释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给现代人以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哈金的英文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高度评价。他不用美国价值简单地批评中国,也不像某些华人作家那样为了迎合国外市场而任意杜撰,他的“中国人的故事”写得简洁、清晰而诚实。这是哈金的积极意义所在。但他也未能向读者提供观察中国的新视角,其作品大多数缺乏深度和回味。这主要是因为哈金属于“第一代华人新移民作家”群体,该群体既有国内同龄作家的思想局限,又有因为生活在海外而导致的精神隔膜。和现代作家以及新时期作家相比,他们普遍找不到恰当的精神基点,创作上呈现出巨大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40-145
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所致,新移民作家哈金的小说创作始终具有东方主义的倾向。其短篇小说集《落地》不乏这种倾向,表现了中国内地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各种面相。在小说叙事中,既有自我文化的呈现与东方主义的表露,也有对于西方文化的奉迎,中西融合的叙事手法在其文本中大量存在,同时,有关中国的记忆一直影响着哈金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验实在论,哈金对拉图尔和伍尔伽的《实验室生活》一书进行了较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认为本书关注于实验室研究,这应该是一直关注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基于对同一TRH(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实验的分析,批判了本书表现出的社会建构论特征。哈金实验实在论与拉图尔和伍尔伽的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事实"具有"自然实在性"还是"社会建构性"。  相似文献   

13.
河西 《留学生》2014,(24):20-23
正哈金,原名金雪飞。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1956年生于辽宁,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佳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在美国,哈金的生活很简单,早上7点起床,每周去学校上两次课,剩下的时间,留给阅读和写作,直至凌晨一两点。日复一日。1956年,哈金出生在辽宁大连金州一个军官家庭,14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段军旅生涯成为了他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作的重要体验。许多年后,当他从妻子那儿听到,关于一个中国军医为了和妻子离  相似文献   

14.
哈金短篇小说集《落地》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华裔飞散者的生存体验。华裔飞散者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身份的迷失使他们失去归属感,从而引发身份的焦虑;爱情的异化使得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孤寂,在难以自控的情感中无所适从;异质文化背景下华裔飞散者对亲人的复杂情感也致使他们与故国渐行渐远。哈金以无限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平凡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普世关怀的情愫。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批判与反思:哈金诗歌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斐然成就,其诗歌创作同样闪现了耀眼的光芒。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在哈金作品研究中大多仍关注其小说创作,对其诗歌研究却很少涉及,甚至无人问津。该文选取他用英文创作、在美国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无声处》来探讨其诗歌主题。作者认为,这部诗集主要表现了沉默中的普通民众对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含泪的调侃和心酸的嘲弄。在作品中,诗人对“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思。就其主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生命价值的拷问,二、对爱情观的反思,三、对黑暗的揭露、批判与讽刺。但与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反思文学又有所不同的是,旅居美国的哈金在对“文革”进行批判和反思时也有满足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倾向,甚至有明显地刻意丑化和故意捏造的迹象,这也是我们要批判的。  相似文献   

17.
寻求实在的历史之根,以摆脱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长期的无果之争,是哈金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从"实验创造现象"到"实验室的自我辩护"再到"历史本体论",哈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实验室的空间进入人类文明史,从实验实在论进入生成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论。但是,由于哈金没能对称性地对待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从而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康德先验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哈金,本名金雪飞,哈金是他的笔名,哈金的"哈"字源于他最喜欢的城市哈尔滨,"金"则取之他的姓。一个14岁就去部队当兵,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虽然在国内上本科,后来又获得硕士学位,但连英语都说不好。1985年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为获得美国大学的教职,他开始用英语创作小说。而出国之前,他从没有发表过作品。英语长篇《等待》完成后,在书架上放了九个月,几经波折终于出版,一年以后,《等待》奇迹般获得  相似文献   

20.
哈金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五位男主人公:邵彬、孔林、杨教授、俞元和武男。他们表面上职业不同、经历迥异,但哈金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些共同的特质:从气质上讲,他们五人都被打上了清晰的知识分子烙印;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看,他们都有着分裂的情感,各自的精神世界里则弥漫着厚重的孤独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