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实现人生目标的需要。主动思维的培育必须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予以充分的关注、扶持和积极的推进。首先,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培育的氛围;其次,学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是在人身上内化的人文精神和在它指导下的外在行为的统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以及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宗旨,决定了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当前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侧重点包括主体意识的教育,丰富的个性和教育,爱的品质的教育,审美品质的教育等,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的杰出教育家徐特立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为此,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不能过早专业化;必须加上对旧知的批判工作,学会科学思维;必须广泛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必须树立战胜困难和失败的精神;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奔放,克服教育中的划一性、封闭性,高度尊重、充分发挥、精心培育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都必须以加强逻辑教育,提高国民逻辑思维素质,优化国人思维结构为前提和基础,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逻辑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和创新的坚强后盾,而且在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的转变中,有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作用。当然,要防止对素质教育特别是逻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的不正确或不深刻等错误认识,特别是要防止后现代主义和培养逻辑思维不用专门学习逻辑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5.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做”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从两大方而淡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创新初高中教育,重点是改革课堂教学与管理方法。转变教育思维,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育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使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青少年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学生创新的“灵感”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先过硬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及人的素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师教育要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要想落实广大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培育的“途径”问题;二是培育的“关键”问题。第一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显然就是要实施STEM的理念与模式。第二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如何落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素养,必须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入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若不尽快予以批判及清除,将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极大障碍。“横纵思维”是专门应对复杂问题的,与科学的发明和技术的创新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要先掌握“复杂性理论”才能理解“横纵思维”的内涵,所以在进行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时,可先从其他五个更基本的要素入手。  相似文献   

11.
王益锋 《小学生》2013,(6):10-10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生培养成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生物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意志品质、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气质、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和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满足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发展需要的真切呼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审视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剖析高中生“成长的烦恼”最近,由辽宁省教育研究院承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动机;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培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15.
曹学成 《教师》2013,(33):65-65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青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师范类物理教育专业开设金工课程,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工程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理工科之间的良性渗透,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为适应形势需要,物理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安排,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校毗邻广东,毕业生进入广东的人才市场,与兄弟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分天下”的特点,结合物理教育专业的现状,学校重点引进了金…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思维教育,因此,在数学教育中,要大力加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开拓新领域、新成果。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推理、  相似文献   

19.
彭玉玲 《考试周刊》2009,(34):77-7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呼唤创新型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所以现代教育必须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中曾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为当今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当今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粱宝娟 《小学生》2011,(2):21-22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活泼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的基本阵地和主要途径——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谈一些简单的看法:一、加强双基教学,奠定创新基础;二、革新教学思想,强化创新意识;三、重视实践活动,激发创新知趣;四、注意思维训练,开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