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科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并伴随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依次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等阶段.古代地理学几乎同时在中国和西方(主要是地中海)产生,其地理学知识直接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并作为人类全部知识的一部分见诸于早期人类历史的各种文献中,而专门性的地理著作产生较晚,如中国的<禹贡>、<山海经>,古希腊的<地理学>(埃拉托色尼)及古罗马时期的多部著作.这一时期东西方地理学虽然是各自独立地发展,但它们在思想体系、内容和发展程度上大体一致,差异不大,都处于地理学的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发展历史,且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其地图的绘制也起源甚早,地图绘制在古代曾达致世界领先水平,对国家治理、军事攻防、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发展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一书作者刘盛佳教授在该书中所论,中国还在远古时代,就流传着“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  相似文献   

3.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起了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关于“大地观念”的思想,是从物质世界自身去寻找大地生成的原因,而不是依赖宗教神话。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和西方哲学的“天人相分”观念。关于某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元气说”“五行说”和“阴阳对立统一说”,西方古代的“原子论”、“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事物发展过程论”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国世局变迁,上承三代文明之余绪,下接秦汉帝国之开端,蕴含古代中国治理转型新陈代谢机理的丰富信息。战国世道变迁的两个关键变量,一是以国家能力为核心的集权国家政体形成;二是以个体小农为基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确立,前者决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走向,后者则奠定了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从而对秦汉"大地域"国家治理模式的生成,提供了制度基础、技术储备和思想准备,成为古代中国"深度变迁"与"结构再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回顾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时期:古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时期.笔者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研究中国地理学发展过程,探讨了各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寓言文学领域,中国古代寓言是世界寓言的星空中最早形成的光芒璀璨的星座,只有古印度寓言和古希腊寓言才能与之比美.中国古代寓言大概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如《左传》中的"老人结草"、"雄鸡断尾"之类的故事,便具有较强的寓言色彩.中国古代寓言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发展中,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先秦寓言,两汉寓言,魏晋南北朝寓言,唐宋寓言,元明清寓言.先秦是中国古代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其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法律文明史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随着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发展、鼎盛、融合、转型,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与探索。在我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对中华传统法治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考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而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是当代中国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而言,存在两种典型的国家治理路径:德治中心主义与法治中心主义.古代中国是德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近现代的西方是法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例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下,法治与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与目标方向上的内在一致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德性所在.法治中心主义、德治中心主义都不是完美的治理方式,德法合治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更为妥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一件很有意叉的工作.因为自中国大地上有了原始的氏族以来.中华我民族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亦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既有华夏族文化的主导作用,又有内容丰富的少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共存共荣的过程.总之,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这一文明的过程中.各族之间彼此借鉴,互相影响,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尽管他们的族体已发生变化.但仍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中断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事实求是地分析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参与构筑中华乐舞艺术的殿堂并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无疑会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乐舞艺术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长河中凝聚成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在古代,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鸦片烟毒对近代中国破坏巨大。自晚清以来,各界中央政府都对其开展过治理工作,其中影响深远者当属南京国民政府与新中国禁毒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禁烟、禁毒立法很多,然而直到解放前夕,烟毒仍困扰着中华大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祸中华大地近百年的烟毒才在短短几年内得以清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反映了古代生活的诸多方面,长久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自然景观、历史抒怀、社会风俗等,而其中包含的不少自然科学元素却往往被忽视。其实中国古代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气象物候知识、地理学知识、植物学知识、药理学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是一个热爱观察、热爱思考、勇于质疑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地理事物记载 ,但缺乏像样的地理理论。中国近五百年来落后于西方 ,地理学理论的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要重新腾飞 ,地理学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发展 ,而新的地理理论的创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与国家的政治控制能力的提高、国家形态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维持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统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户籍制度三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嬗变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户籍制度的发展嬗变,充分说明了户籍变化的根源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其变化路径是沿着国家、对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而行进的,具有相应的内在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道德治理在古代中国是以“礼治”或“德治”的话语方式出现的.在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中,“礼治”或“德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国家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治理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但无论是从国家治理体系看,还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看,道德治理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道德治理是治理主体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中的一种.在国家治理能力中,道德治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协同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来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为国家有序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的能力.当前的道德治理应重点处理好正利益与正观念,正法制与正人心,正官德与正民风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新时代中国的新发展、新形态、新表达,其本质是人民民主。从治理角度透视,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深厚的民主治理理念、科学的治理逻辑和有效的治理机制,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遵循、制度依据、实践途径和文化支撑。在治理方式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治理、综合治理、制度治理、科学治理,真正使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实践和治理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方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是民族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探讨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总结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他的文艺论述,坚持“两个结合”,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需要,广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批判性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经国”论,站在民族大业、国家治理的高度,强调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性地转换了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论,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应载爱国主义之道,追求真善美的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创新性化用了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论,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邦本统一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人民文艺观;综合性地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创新”论,认为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文艺创新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文艺创新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