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 ,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文环境的调节与影响 ,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 ;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情境是学习的构成要素,人们对情境育德的理解是随其对情境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价值内化为本质的道德学习的情境性是与道德学习初始生成的情境性、呈现方式的情境性以及测评的情境性相联系的。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到道德学习的情境性特点,更要在实践上创建科学典型的育德情境,以便于个体道德学习的生成和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伟 《广东教育》2007,(9):55-57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更要求体现出制度的道德伦理基本关怀.教育公平正义是这种基本关怀的实践体现,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针对现行教育制度繁荣性背后的巨大弊端,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现实中教育起点公平、制度公平、道德公平,有助于优化教育系统与环境.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曾国藩多重矛盾的道德人格:即崇尚道德,却更注重经济;恪守传统,更主张变革;主张暴力,又追求仁爱。  相似文献   

6.
造成道德环境污染的客观原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处于变动与健全之中;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道德的沉渣泛起。主观原因:近年来放松了道德建设;舆论导向不当;社会、学校、家庭对道德教育不力。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对策:积极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自身完善的方向发展;要重视对人们理想价值观导向;要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端正党风、政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的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这些都表现了现代人的价值承缺失落之后的道德困境和教化悖论。  相似文献   

8.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自我的审视和反思,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自我的把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伦理学上的解读,更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重建道德信仰。生态文明思想用传统文化解读不外乎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的追求,而且通过人心向善加以实现,其教化的功能在于如何实现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与人生、社会哲学学说。它是科学理论(历史主义)、哲学观点与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探讨人生、社会、道德现象的状态、规律;反思构建人生、社会、道德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探讨确立人和社会实践的行为法则;研究道德实践的机制和广泛运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指它是科学学科还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我们认为,它仍然是哲学性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其研究对象-道德观象的抽象性与广泛联系性所决定的。第二,道德作为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具有世界观意义。第三,在哲学史上,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思考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伦理学不仅是哲学,而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哲学而非认识哲学,是人生与社会哲学,而非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1.
谈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建立道德信念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影响因素是需要、情感和社会环境。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其产生道德需要,以建立道德信念;要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形成稳定、深刻、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强化道德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其道德判断力,增强免疫力,抵御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坚定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人们经济关系或利益的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道德调节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要想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必须加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须保证发挥个人才能作用的积极性;必须要求个人顾全大局和具有奉献精神,增加集体主义的包容性。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社会,系统化的道德协调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道德监督机制。总之,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是建立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调节机制的宏观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则是它的微观基础,而加强道德咨询,完善社会道德监督,则是其得以运转的调节剂。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必然具有道德要求的缘由 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的集中反映。从教育的本体功能上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道德指向性。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解放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地位,这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教育就应具有人道、理性和公正等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互利成为调节人际行为的基础性道德原则,它体现了个人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功利性特征与要求.平等主体之问的利益共生性和常态下的道德情境,是互利原则合理发挥其作为道德原则的规范调节功能的必要条件.互利原则作为调节人际行为的一种基础性道德原则,有它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因而,互利原则不是调节人际行为的唯一准则,也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终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道德到现代道德──道德转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道德”转型意味着道德从内容特质到结构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与现代化转变。道德内容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主要表现为①道德价值定位的科学“人本”化转变;②道德规范内容特质的全民公意化转变和普遍公理化转变;③道德人格模式的完善化转变。道德结构特质的现代化转变,则突出表现为道德社会依存结构的全面社会化转变和道德社会承当结构的大众主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