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洪  邹红 《现代语文》2006,(2):80-80
从建国到现在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中的戏剧作品共有十三部:《走向一条路》、《修堤》、《龙须沟》、《日出》、《屈原》、《万水千山》、《白毛女》、《威尼斯商人》、《雷雨》、《雷电颂》、《茶馆》、《罗蜜欧与朱丽叶》、《三块钱同币》。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作家的入选作品发生了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以其中的四部作品为例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对于戏曲文学作品《西厢记》的学习 ,我们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要重视单部戏曲的语言文本和作品内涵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整体的发展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西厢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整体“面”的学习 ,构筑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整体“面”的学习 ,就是要把握戏曲文学的共性特征 ,对古代戏曲的源流、结构、语言、舞台及音乐等进行一个总的了解 ,以确立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就《西厢记》而言 ,理顺理清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一个必不…  相似文献   

3.
张亚娟  刘琼 《考试周刊》2009,(29):32-33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一部优秀的、让人深思的作品。本文从如何理解荒诞派作品入手,揭示了作品中戈多究竞是谁,以及文中主要角色所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恶心》和《苍蝇》分别是萨特的长篇小说和戏剧的代表作,虽然都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学图解,但是两部作品的基调却截然不同,一暗一明,一绝望一顽强,正好代表了萨特思想体系的两个极端。从《恶心》到《苍蝇》可以说是萨特对自身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  相似文献   

5.
作品结构是写作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布局和安排。《子夜》结构以其气势恢宏、线索纵横、情节跌宕著称,文中探讨了《子夜》结构中艺术特色和作家在结构该作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诗经》以婚恋、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中有近十首反映婚姻悲剧的弃妇诗。它们分别是《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邵南·江有汜》《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和《郑风·遵大路》等。其中以被称为姊妹篇的《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最具代表性。它们所表达的感情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饱满,运用的艺术手法丰富灵活、独具特色,可谓异曲同工。以《氓》和《谷风》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抒情艺术的比较赏析,准确体味作品的情感意蕴,深入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弃妇诗”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彦周的创作虽以小说为主 ,但他戏剧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自独幕剧《归来》一举成名以来 ,他还创作了《王金凤》、《波澜》、《大河春秋》、《人在春风里》等多部剧本。这些作品大都深入生活 ,关注社会 ,揭露阴暗 ,弘扬正气 ,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充分发挥了文艺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雷雨》、《日出》的分析,从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曾禺戏剧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概括了曾禺戏剧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出色的作品。《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本文试图就对比映衬,波澜层析这一艺术特征对《过秦论》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2.
歌剧《阿伊达》是威尔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问世百余年来始终深受大家的喜爱。本文试图通过作品题材、音乐本体、价值判断三个部分来阐释歌剧《阿伊达》这座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本探讨了“停顿”是戏剧家们最常使用的表现戏剧节奏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并以《钦差大臣》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名剧作家群中,曹禺以其对外国戏剧敢于借鉴、善于借鉴而著称。他创作戏剧《日出》时对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三姊妹》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其中对《三姊妹》剧中契诃夫式的“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和悲喜剧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更为突出。曹禺这种因借鉴外国戏剧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作曹雪芹充分利用夸张手法,赋予作品瑰丽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夸张揭示和深化主旨,刻画各色人物,表达爱憎感情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中的夸张运用还具有自然贴切,新颖别致,变化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鞠恒瑞 《现代语文》2008,(11):50-50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奇葩,是一部光照千古的爱情著作。作品语言华美,铺叙委婉,神与境会。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节选了其中的一折《长亭送别》。在这一折里,作者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语言,细腻深刻、层次分明的表达了莺莺丰富的内心感受,使莺莺复杂深沉、炽热的感情变得可观、可触、可感,把莺莺的形象刻画的丰满动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叙事作品中,运用时间季节变化的要素并铸成体系,通贯全篇,使其成为抒情写意的一个重要手段,《西厢记》是首开其端的,作者对该剧的“时间”着意编排,精心推敲,以至使它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应;全剧的时间资变,为剧情的进展开辟出了一个个和谐统一的自然场景,同时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情绪起伏变化起了强有力的烘托,渲染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生命,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黄河怨》是一部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性的声乐作品,是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条件,把握好作品的艺术背景、结构、基调以及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等方面特征,才能完美表达《黄河怨》的主题情节和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20.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不仅坚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歌剧《图兰朵》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图兰朵》作为意大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在戏剧效果与音乐效果上达到了完美融合,在该部作品创作方面实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就以普契尼较为鲜明的异国情调歌剧作品《图兰朵》为例,通过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对歌剧中女高音声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