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观察放大插图,了解狐狸和乌鸦的特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乌鸦找到一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杈上…… 师: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初步训练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小语第三册27课《狐狸和乌鸦》是篇童话。它借用狐狸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教育儿童了解爱听奉承话就会受骗上当的道理。这篇课文中的“叼——掉——叼”,则构成了狐狸骗(乌鸦),乌鸦被(狐狸)骗的思路主线。  相似文献   

3.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4.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 .学习理解课文第 4— 8自然段 ,知道乌鸦是怎样上当的 ,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好话 ,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狐狸是怎样使乌鸦上当受骗的。教学准备 :微机、录音机、贴画、头饰。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二、自学第 4— 7自然段。1 .质疑问难。2 .自由发言。三、具体学习。 (主要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一 )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狐狸骗到了肉 ?1 .理解“叼”、“钻”,说明狐狸动作快 ,早有准备。2 .多媒体演示 ,加深理解。(二 )狐狸是怎样骗到肉的 ?1 .用“”勾出狐狸说…  相似文献   

5.
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教材,我们的教学通常只是让学生明白爱听奉承话的人,往往要像乌鸦一样上当受骗。其实,我们不妨扩展教材容量,适当延伸,让学生领悟更多事理。一、延伸。乌鸦失去那片肉之后,又找到一片肉,狐狸还想得到,情形会怎样呢? 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议论纷纷,争相发言,结果趋于一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予理睬。狐狸望着站在高树枝头的乌鸦无可奈何,只好灰溜溜地夹起尾巴,钻进洞里去了。——这一延伸,使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即再也不能爱听奉承话了。  相似文献   

6.
授课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材语文第王册(狐狸与乌瞩)鲸一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4至8自然段,知道乌鸦是怎样上当的。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技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将课文的1至3自然段,现在,我们就随着美妙的音乐再次走进这个有趣的童话中去。(教师边放录音,进画简笔画和贴画边叙述课文1至3自然段内容)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狐狸非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出,我们通过学习4至8自然…  相似文献   

7.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借狐狸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教育儿童爱听奉承话就会受骗上当。‘叼——掉——叼’则构成了狐狸骗乌鸦、乌鸦被(狐狸)骗的思路主线。  相似文献   

8.
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 ,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 :小朋友 ,你们学完了课文 ,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 ,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 ,变聪明了。 (板书 :聪明的乌鸦 )你们好好想想 ,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 ?生甲 :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 ,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 ,嘴巴张开 ,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 ,拍拍翅膀 ,又飞到树上。生乙 :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 ,多么好听的歌声 !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了歌 ,问道…  相似文献   

9.
《狐狸和乌鸦》学法指导设计李梅成(安福县平都一小)一、教材特点《狐狸和乌鸦》这篇讲读课文是童话故事。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的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全课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段讲乌鸦和狐狸是近邻;第二段讲乌鸦给孩子找到...  相似文献   

10.
抓住重点强化训练——《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青岛战继红《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复述,不同于一般重复性复述,而是调动学生的表象贮存,根据课文内容的提示,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形象。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发展课文的情节,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领会,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低年级学生创造性复述训练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变内容,创造复述《狐狸和乌鸦》(三册)讲乌鸦由于爱听奉承话而被狐狸骗取一片肉的故事。教师在总结乌鸦受骗上当原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乌鸦在狐狸说奉承话时,想到这是狐狸的诡计,那么它会怎样呢?指导学生借助想象进行创造复述。  相似文献   

12.
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问学生:“狐狸用赞扬的语言骗取了乌鸦辛辛苦苦叼来的肉,狐狸心里美滋滋的,乌鸦却后悔极了。那么,当乌鸦再次叼来一片肉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学生答:“乌鸦肯定不会再上狐狸的当了。因为乌鸦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会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摇自主思考1郾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郾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1)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2)…  相似文献   

14.
(征文选登)习作内容 :根据《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思路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训练目的要求 :1 以故事内容为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启发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能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说 ,按照提示写出来 ,把故事“续”得更精彩。作前准备 :学生弄清原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狐狸、乌鸦、肉、大树的头饰。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启发学生想象 ,先说后写。1 学生看《狐狸和乌鸦》故事的动画片 ,讨论 :狐狸是怎样引诱乌鸦上当受骗的?说一说。2 乌鸦上当受骗了 ,它会想些什么呢?先说后写。(…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班级学习《狐狸和乌鸦》,分析完课文后,老师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认为这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任意体验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对这则寓言的传统解读是"爱听奉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两则寓言故事,大家喜欢吗?为什么?(不但有趣,而且学完以后还可以告诉我们深刻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板书:12.坐井观天)读题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这是一节给五年级学生上的写作课。本课就是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然后把想表达的话自然流露于笔端,激发学生潜在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不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健谈、乐说,发展个性,从而顺利地走进快乐写作的殿堂。1.童话引路,自由表达师:同学们,《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早在二年级就学过,老师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生异口同声:喜欢)今天老师又把“狐狸和乌鸦”请到了这里,大家看。(播放动画,同时找两个学生给狐狸和乌鸦配音,师解说)师:(微笑地望着学生)故事我们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听了这…  相似文献   

18.
小朋友们,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一定早就知道了,狐狸使(shi)用花言巧(qiao)语,骗(qian)取了乌鸦嘴里的肉,那么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现在就请看下面这三位充(chong)满想像力的小作者为我们讲(jiang)述(shu)的“狐狸和乌鸦”新编(bian)故事吧!  相似文献   

19.
片断一: 师: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 生2:我们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20.
一、对"独特体验"的反思 [案例一]我们学校组织新课改交流,一位老师在执教<狐狸与乌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者乌鸦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尽量说得与别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