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欧盟与美国排放权市场的借鉴及启示,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布局、基于市场经济不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选择、基于适度干预的政府监管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减少碳排放,对传统的环境经济学框架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国外碳交易市场和国内的碳交易试点,都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为此,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中科院举办“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前沿和实证经验”国际研讨会上,从碳交易市场规则、交易机制效果评估、减排成本、国际碳市场经验总结等多个方面对碳排放交易理论和交易实践进行了专门深入的研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综述,并提出碳排放交易理论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  胡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187-193
通过对蓝碳相关理论一手文献的分析,明确蓝碳交易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梳理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历程,发现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蓝碳交易市场,应当以自然科学原理、陆海统筹等理论为指引,科学控制蓝碳交易配额总量并进行初始化分配,在中央与地方蓝碳专门保护立法统筹推进保障下,通过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及保险制度,引入综合性海洋蓝碳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配套,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4.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开展,我国的碳交易处于启动阶段。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全球碳交易。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这种碳交易形式的不足和面临的约束条件,并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认为中国需要逐步推动碳交易,而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提出在主体功能区框架下构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锦琦 《科技广场》2012,(10):185-191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发展中减排大国,面对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被迫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结合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尚不明朗的实际情况,构建实物期权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下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最优投资阈值点,采用二叉树定量分析实物期权的价值,并评估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对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影响,以期指导企业的技术投资管理以及为低碳政策和政府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后,个人碳交易研究是否还有意义?个人碳交易研究向哪些方向发展?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 III,以SSCI与SCIE数据库中1996-2017年个人碳交易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碳交易研究历史、国家、机构、作者、发展脉络、关键词以及主题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各时期共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献;文章还对CSSCI来源的个人碳交易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将SCIE来源于CSSCI来源的文献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CDM项目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碳交易价格,重点研究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现货便利收益。由于碳排放的定价权、询价权及CDM项目的决策权是以碳排放量买方主导,买方利用两个不同碳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实现套利行为,买方因持有碳排放现货获得便利收益。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DSR模型,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和发展状态两个维度,选取碳交易市场建立时考虑的8个指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9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聚类分析,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首先构建跨省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应分层逐步推进,建立代表性省份对应的碳交易先行区;火力发电应作为中国碳交易的先行行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国碳市场相关法律资料的分析,介绍其碳排放和交易过程中在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分析市场和政府在碳交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监管体系中重要监管部门的设立和职权划分,梳理德国在碳交易体系中运用的惩罚机制,最后提出建立中国碳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国际联合评审委员会国际质量认证(JCIA)在国内应用状况、领域、以及与国际应用对比阐述,分析他们的区别以及原因,对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进步有借鉴意义。方法:采用循证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综合网站进行系统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严格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我国在JCI的应用、认识发展过程变化。结论: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的医院质量管理及其评审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但目前国际并无统一标准,参考国际认可度较高的标准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验,才能建立不仅符合我国实际国情而且能与国际接轨的评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北京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立足可操作性思想设计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碳交易体系。核定允许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总量、建立居民交通碳账户、设定碳排放权分配和支付方式、构建碳交易市场并提出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持建议。最后分析碳交易体系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意义在于将交通出行碳排放外部性内部化,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居民提升低碳的生活理念,缓解私家车出行比例大幅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和雾霾天气频发等严重问题。同时体现环境正义,规避摇号和限行政策难以保证居民购车和行车的公平、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研究,对企业在碳交易中所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碳交易市场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碳交易机制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市场机制,已经在全球各国逐步推进实施中。交通运输行业是三大碳排放行业之一,积极应用碳交易等市场机制管控排放是大势所趋。目前,交通运输领域项目碳交易已经在国内外逐步探索实践。系统梳理分析全球交通运输领域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碳交易现状,结合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从借鉴国际交通运输CDM经验、注重交通运输方法学开发和应用、探索创新交通运输碳交易机制、建立低碳交通基金等方面提出中国交通运输领域项目碳交易机制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区域内碳汇与碳排放冲抵,实施碳交易,既是应对全球挑战、担当减排责任的远见卓识之举,又是适应经济迅速提升、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行动之策。基于立足国情、探索新路的客观分析,我国实施区域碳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以"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模式和实践,具有操作的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通过虚拟交易步骤全面论证测试后,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待条件成熟和政策体系完善后,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为全国碳交易的推行提供范例。经过渐进实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将启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企业作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其参与意愿和程度对碳交易机制的成功以及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欧盟作为运行了12年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本文在概述欧盟碳交易制度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梳理了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碳减排、竞争力以及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更好地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碳交易制度的高效运行、促进控排企业的积极参与提供经验借鉴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本文设计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将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四个梯队进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进而得出重要结论,为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勇  王丁玉  陈彦汝 《资源科学》2021,43(12):2503-2513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均较小,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会稍许增大碳交易市场的波动幅度。③混合配额分配方式比单一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有效性。④基准线法下的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碳交易是为凝聚气候治理集体行动的经济机制。《巴黎协定》创建了新碳交易机制,但减缓成果内涵不清,转让条件不明,国际转让机制与新核证机制关系暧昧,且核证机制的基线模式因缔约方争议而悬置,新碳交易机制形态与结构不确定性诸多。但从《巴黎协定》规范与缔约方争议中亦可推知新碳交易机制的新趋向。国际排放权的法律基础不存、减缓成果多元化与生成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国际排放交易机制的消亡。"部门核证机制"备受缔约方推崇,核证机制初显模式异变。新趋向下,中国肩负争取碳交易经济利益的压力,面临着碳市场连接的风险与机遇,以及部门核证机制的制度挑战。中国应在稳健有序的碳交易秩序建设中,逐步摸索碳市场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