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我国学术期刊实施“互联网+”战略计划提供指导和改革思路。【方法】 针对学术期刊“小、散、弱”状态,集群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对“互联网+”中的“+”进行了内涵阐述,并探讨“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的生态系统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下所形成的出版新业态,分析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下进行改革所面临的难题。【结果】提出“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理论;对学术期刊的改革指出了思路,推动 “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的发展。【结论】“互联网+”为我国学术期刊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建立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出版生态圈是学术期刊改革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科研信息化引领科技期刊实现“互联网+科技出版”机理的分析与理解,为科技期刊实现“互联网+科技出版”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方法】 具体描述了科研信息化的三个基本要素“计算、数据、协同”对“互联网+科技出版”的引领作用,进而深度解析“互联网+科技出版”的形成机理与具体内涵。【结果】在科研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下,“科研、社交、出版”之间跨界融合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学术期刊成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结论】 “互联网+科技出版”的核心理念应该是要不断构建与完善集研究、出版、社交等于一体的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以适应与推动科研信息化的需求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互联网+”战略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指明发展方向。【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以“互联网+”思维视角审视期刊功能,展开调研和分析,探索构建高校学术期刊学术空间的思维要素和选择途径。【结果】 以用户导向、开放有序、公平公正、互动融合、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全面提升期刊的平台内容、用户服务、学术经营、传播渠道等,构建高校学术期刊科学信息协同共享的全生态学术空间。【结论】 “互联网+”下新型的学术空间以便捷、开放、共享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学术信息的流动和与受众的互动,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承载学术研究、交流与传播服务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传播的特征出发,论述了加强学术期刊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作了回顾和分析,力图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共生模式。【结果】 在国际化、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学术期刊亟需二次转型,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入信息化因素,从传统出版模式转向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服务产业。【结论】 结合互联网法则和逻辑来重新整合学术出版的运作模式,推演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第三方数据库、社会政府之间的多元共生路径,提升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肖宏  马彪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摘 要 【目的】阐述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应发挥的作用,展望学术期刊的发展前景。【方法】 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学术交流的新特点,揭示了学术期刊发挥功能的新背景;通过对一流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分析,借鉴国际先进期刊的经验,提出了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数字时代应该具有的定位和功能。【结果】 传统的学术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具备了全新的模式,因此,学术期刊必须重新定位,努力成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研究与交流、发布与反馈、传承与传播、学术与科普的及时融合。【结论】 学术期刊应该升级其传统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重新定位服务角色,未来应努力成为论题组织者和新闻发布者、科研过程监督者、学术成果把关者、权威专家评议中心、创新知识服务中心和学术观点聚焦中心,实现整体服务功能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互联网思维,探讨学术期刊在“用户至上”理念引领下进行媒体转型应采取的新举措、新方法。【方法】综合分析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问题,并从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以用户为导向的学术期刊媒体转型路径。【结果】传统学术出版存在缺失特定用户定位、以内容生产为导向、不注重用户关系维护等问题。学术期刊用户具有特殊性并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出新的“使用”需求。学术期刊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结论】学术期刊应为用户提供最需要的内容,注重各个渠道的“用户体验至上”,增强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CIO的角色需求与职责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理清“互联网+”下学术期刊信息管理工作的范畴,促进业务与技术整合。【方法】 参照出版业及其他行业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岗位的情况,依据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流程、业务性质和发展方向,分析学术期刊的需求,划分CIO职责。【结果】 学术期刊CIO的岗位职责可以从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变革层面、沟通层面进行划分;通过身份转变、引进可以满足学术期刊对CIO人才的需求。【结论】 学术期刊设立CIO或准CIO岗位是可行的,能够为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与服务,其职责能够与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围绕科技期刊的“互联网+”思想进行深入讨论,剖析目前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进程较其他领域缓慢的根源。【方法】对比“互联网+”的思想与科技期刊行业的相关特点,对过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并从多方面论证 “互联网+ ”背景下科技期刊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突破方向。【结果】相关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需要思考“互联网+”时代下的期刊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结论】科技期刊亟需迅速建立致力于科技期刊行业“互联网+”的工作群体;科技期刊从业者需要多渠道不断学习和跟进尝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户思维引领下“互联网+”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方法】应用用户思维定性分析“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用户定位和定量分析“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用户需求,并以分析的结论为对照,反观“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现状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互联网+”医学期刊存在满足用户阅读目的程度低、宣传推广新阅读途径存在不足、忽视用户阅读方式转变等诸多问题。【结论】“互联网+”医学期刊应根据用户阅读目的提供信息内容、积极宣传推广新阅读途径、根据用户阅读方式选择内容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互联网出版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扫描式视觉呈现的状况,为期刊改善视觉呈现效果、提升研究工作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视觉呈现的不足,从文献与电子设备显示的契合性、阅读舒适性和文献功能的丰富性等方面探讨适合互联网出版的视觉呈现对策。【结果】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应突出网络技术优势与电子设备特性,增强学术文献的便携性、流畅性、视觉舒适性和丰富性。【结论】 未来学术成果视觉呈现将朝适合电子媒体渠道的显示设计、合理配置的适应性移动端设计以及呈现信息的复合化设计方面发展,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学术期刊也将更注重移动端阅读上精细化视觉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公共利益,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方法】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审视现有出版体系对公共利益的关照,探讨现有学术资助体系对公共利益的忽视。【结果】 财政资金的普惠性以及现有财政支持和评价体系的片面导向导致优秀稿源外流,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公共利益。兼顾公共利益的学术期刊出版为开放获取模式。考虑公共利益的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路径为:在国家层面建立跨机构协作网络,大力发展自媒体出版,提高科研时效,建立科研社区检索系统,开放获取平台与英文翻译,借助市场力量,改革出版体制。【结论】 提出的改革路径可以为制定中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构建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开展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评价、加强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政策梳理、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厘清有关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的政策文本,总结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出版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不足,分析提升出版服务能力的突破口和方法路径。【结果】从学理层面提出宏观和微观2个维度的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理论内涵,界定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外延,从而构建由作者(读者)服务能力、学科服务能力、学术服务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战略服务能力五大结构要素组成的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框架体系。【结论】树立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是发挥学术期刊出版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性作用的关键,将学术期刊出版的各项功能统摄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中来是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出版业的使命担当。基于提出的理论框架体系开展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评价和建设,“以评促建”最终推动学术期刊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传统学术出版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学术出版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传播,为我国探索新兴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提供借鉴。【方法】以ScienceOpen为例,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出版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结果】ScienceOpen将预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采用非匿名的公开评审模式,使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得到优化,并通过合集、群组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学术交流与合作。【结论】基于互联网的学术出版平台必须具有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基本特征,使科研人员可以参与学术论文出版、传播的全过程,并可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和评价,提高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学术期刊内容生产、知识供给、定点推送和差异服务的深度融合之道。【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对国内个别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分析,探索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果】 在媒体融合发展逻辑的指导下,学术期刊应积极顺应媒体融合之大势,主动关注领域重点、热点及前沿学术议题,抢占先发优势,积极谋求权威媒体的间接传播,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开展多种数据格式的网络出版,实现信息定点推送和差异服务,以建构“学术期刊+移动互联网+服务”的“121”融合模式,构筑“作者—读者—编者”之间无障碍实时交互机制。【结论】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121”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进程,实现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构开放、互动、便捷、公益的学术期刊多元传播渠道。【方法】采用网络检索调查法对作为样本的法学类、社会学类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在“旧伤”与“新愁”之间,诠解我国学术期刊面对数字化踟蹰不前原因,通过对两种典型学术期刊个案解剖,并且延伸个案分析,探索一条体现学术期刊主体性、主动性、社会性的务实、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知识传播途径。【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应该主动适应数字化传播媒介变革与受众阅读方式更新情势,树立新媒介时代的创新思维,拓宽并优化传播渠道,合力推动学术期刊及时传播学术新知,推动学术繁荣与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互联网思维下,以“用户至上”的理念探索高校理工类学报网络出版体系的构建途径。【方法】 结合理工类学报的论文特点,参照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保持现行学报网站采编平台的垂直整合模式,将出版、发行、传播改进为一体化的平台模式,采用推介式检索方式获取资料;创新传播、链接方式,拟建校际学报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结果】 打造出集“出版—发行—传播”于一体的理工类学报网络体系。【结论】 高校理工类学报可通过上述改进措施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实现论文的便捷获取,及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期刊传播力,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庆龄  王彤 《情报科学》2017,35(6):90-93
【目的/ 意义】随着“互联网 + ”概念的提出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进行变革必将成为 大势所趋。【方法/ 过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互联网 + ”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现状,在深入理解“互联网+” 六大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 + ”的思维来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将知识协同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结果 / 结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协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思考在新环境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功能转型,并基于期刊功能的实现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方法】通过对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演化之梳理,并以互联网思维视角来审视,重新定位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探索新功能实现路径。【结果】高校学术期刊经历了从促进教学科研到僵化再到异化的功能演化。在新的环境下,期刊功能已不适应当前期刊发展形势,实现功能转型是期刊改革发展的必然。【结论】高校学术期刊应具备信息和思想传播、学术引领和规范、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人才培养四大功能,实现这一功能转型,需要依赖消除期刊功能异化、组织创新、服务共享和价值链接、数字化建设、价值再造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思维在学术期刊经营发展中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适合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的思维理念,以促进学术期刊经营发展。【方法】 在挖掘互联网思维本质的基础上,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分析如何在学术期刊工作流程中应用互联网思维。【结果】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化甚至超额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将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降到最低直至免费。采用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时,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传播、增值服务各环节都应该围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及其衍生出来的特征思考解决问题。【结论】互联网思维可以作为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的思维理念,应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本质,并将其应用到学术期刊工作的整个流程中,从而促进期刊的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彦吟 《科技风》2023,(33):69-71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和良好习惯培养创设有利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但是想要开展“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多了解学生、主动和学生互动,利用先进的软件进行学生管理,这样才能全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因此为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了开展“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下面本文将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