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无法逾越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育实践者,现实的路径只能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者的教育力量.这里所谓教育力量是由教育实践者的教育价值信念、教育思维及教育行为规则有机合成的.因此,教育理论只有转化为教育实践者的教育价值信念、教育思维和教育行为规则才能最终走进实践.  相似文献   

2.
重树教育信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群 《人民教育》2005,(18):21-22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不至于在观念上落入“应试”的窠臼。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准大为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长期贫穷所造成的对钱的过度奢望,使少数人往往唯利是图,不顾社会效益,“下三烂”的短信到处飞,“不入流”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怎样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要的是明确新课程的新理念是什么?教育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对象是人,教育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坚持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育行为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凡是教育行为发生的地方,就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动的方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  相似文献   

6.
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创业信念和态度.从大学生视角,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信念和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创业信念和态度方面收效甚微.要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本研究认为应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事前和事后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信念,不光光是指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信念首先是指人们怎样把所知道的知识变为行动。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的确,只有建构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这些知识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活动方式、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待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称之为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时说,“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建青 《教师》2015,(8):113-114
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才能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利用想象技术,激发学生的内心冲突,不留痕迹地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及多方协助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性别意识是一个人必必具有的对自身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认知。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性别意识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被别人接纳,保证一个人正常的社会行为。而对于幼儿,家长一般认为没有性别意识,或者不需要有性别意识,或以为在青年时期才会出现。其实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已经具有了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讲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抒发出真实的情感,才能使人相信,才能打动人,才有说服力。就像做人一样,你只有真诚待人,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真实,是生命的底色,同样也是作文的命脉。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的一种行为.而赏识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学会赏识,才是真正学会教育.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3.
《同学少年》2015,(10):4-5
<正>路旁的灌木不会因为有参天大树的庇护而伟岸挺拔,那是因为,树的高大给周围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它背后的阴影。我想,信念也一样,无论多么执著与坚定,都不能由别人施加而无视自身。一个人的信念也许是非常好的,但要让它成为别人的信念,必须经过恰当而有效的转化,否则,可能事与愿违。有些家长总想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孩子,我不怀疑动机的纯正,但效果往往值得怀疑。信念,属于自己的,才具有力量源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更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影响下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信念等方面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中学政治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支撑主导作用发挥的主体要求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整个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内容、教育情境的组织,对教育内容的传输、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的引导,获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据以调控自己的组织行为及教育教学行为.就组织、教育、调控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育向度而言,教师就是组织、教育、调控活动的主体,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对所从事工作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与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行为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社会性。现代科技行为迫切呼唤道德选择。正确的信念和价值系统是科技行为道德选择的可靠保证,而其源泉就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才能实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教师信念是当前学科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师自身发展.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合理的教师信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同时课堂教学也会丰富或调整教师的信念体系.教师只有努力树立合理正确的教师信念,才能有效促进实际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理念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上所形成。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要想改变旧一套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某一行为是受某一特定理念支配的.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作用下.才能产生新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暗示学认为:"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往往使别人不自觉的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接受其意思和信念"。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受最敏感时期,是健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是社会性依恋情结的奠基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动作手势、语言语调以及学校的环境布置、人际交往、校风、班风等均有特殊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在未来挑战中占有有利地位。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怎样的教育和管理才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在学生的行为管理上,不仅要制度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经常化,不能忽冷忽热,时松时紧,停留在“一紧二松三重来”的简单重复上。管理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使其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人的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观念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观念是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导向。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人的行动,改变个人意识的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道德的知识、信念和要求。这些信念决定着教师的精神和物质、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活动,决定着他在教育过程中的意识和感情以及对行为的自觉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