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思想是研究者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与信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最大危害在于扼杀了理论或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普适性情结来源于人们对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形而上"的"科学"认识,体现在研究者对其研究成果的表述中,同时也体现在一些研究者的霸权行为中.实践表明,教育理论在移植过程中的扭曲及教育理论的境遇性,使教育理论的普适性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情境理性也许是我们面对教育理论的合适态度之一.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以及信念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相结合不仅要注意遵循系统协调、影响一致、综合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要求,还要注意解决内在动力、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以及信念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相结合不仅要注意遵循系统协调、影响一致、综合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要求,还要注意解决内在动力、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交往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应归属于交往行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创设有效的教育言说语境和变革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是实现教育交往行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出现一种新型的合作教育研究形态,即"双向滋养"型合作教育研究.它是当代教育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同时态发展及突破德国与美国教育研究局限性的需要,其发展亦与介入主义兴起、中国学术传统促动及思维方式更新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以理论者与实践者为中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沟通与转化.  相似文献   

7.
学习信念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学习实践,进而影响学生对教育学习价值的认可与质疑.学生主体学习信念的变化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并非绝对同步的,学生的学习信念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本文分析了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特点、影响因素,揭示出了良好的学习信念的形成对教育学习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师思维规范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 ,从事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时共同遵循的教育信念、价值标准和基本准则。教师思维规范受文化规定 ,受教育目的制约 ,受教学论影响 ,并且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不同的教师思维规范辩证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思维规范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9.
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需要教育理论者实现从"旁观"到"深度介入"研究方式的转向。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及已有教育研究方式而言,"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方式在方法论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理论者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的介入与转化及其对实践变革的置入性介入;坚持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中的全程、持续、深入渗透;发展理论者与实践者基于内在需要的合作关系;以"成事.成人"的相互沟通与转化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视野下开展学校整体性的转型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提出标志着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生产教育知识,解决教育实践情景中的实践问题;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主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