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城方言里有三种表可能的运作结构“V得C”:“V得倒”、“V得照”、“V得得”。文章对这三种结构的语义、用法分别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并就“V得得”和普通话及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3.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6,(1):62-68
岩帅佤语述补结构分为VC式和V得C式两种语法形式(V表示述语谓词,C表示补语)。岩帅佤语V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或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来充当述语,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象声词以及数量短语。V得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主谓结构来充当补语,另外岩帅佤语存在"复动V得句"形式。VC形式,V与C结合得比较紧密,C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 ;V得C形式中,V与C之间要靠t?m(得)或ti?(地)来连接,C不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所以,V得C的语法距离大于VC的语法距离。  相似文献   

5.
助词"得"与语素"得"有时不好区分, 我们不妨采用加词和变换句式的方法辨认。具体方法是: 带助词"得"的句子,可以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变成复句,形式是:主语 谓语 时态助词,谓语 得 补语。如: ①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就语义角度讲“V+得+R”结构其补语R既可以表示可能,也可以表示情态。研究发现,造成其多义性的条件与它的构成成分V和R不无关系。通常当V为单音节动词,R为形容词,且V和R能直接组合时,这个结构就会产生多义。但这个多义结构其内部必然有一些深层次的不同,首先无论从意义方面,还是从句法角度都可以看出,“得”在这两种相同的结构中是有其各自特点的。其次,补语R的内部扩展形式和否定方式以及语义中心也有一定不同。再者,它们之间还可以有句法功能和重音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9.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研究者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结果补语。实际上,“VV/V—V+结果补语”格式明末清初白话作品使用较多,其余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V—V+结果补语”格式似乎“五四”以前就被淘汰了,“VV+结果补语”格式则被上海话、绍兴话、昆明话等现代汉语方言所继承,在现当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时可以见到这种格式,近年来这种格式的使用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关汉卿八种杂剧对白不带“得 (的 )”的结果补语中 ,动词作补语比起变文时期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且V、C结合得更紧密 ,V与C中间很少插入宾语 ,到现代汉语中很多都凝固成动结式合成词或短语。语义指向方面 ,结果补语的语义联接对象可以是语句中的诸多成分 ,这较接近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演变为合成词是汉语构词法的一条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1.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忠义直言》中"V得X"的结构进行分析,将"V得X"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划分为"V得O"(即"得"为补语)以及"V得C"(即"得"为结构助词)两大类。"V得O"结构中,"得"前出现了两类动词,即表"取得"义的动词以及表"非取得"义的动词,通过分析描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考察此结构的特点以及"得"在结构中的语法化程度。"V得C"结构中出现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以及程度补语结构。其中状态补语结构出现的用例最多,未出现可能补语结构。本文将《忠义直言》中"V得X"结构的上述特点与《水浒传》中的同类结构进行比对,发现本书的"V得X"结构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以及状态补语后带宾语的发展中体现出滞后性。  相似文献   

13.
陇东方言中助词“得来”、“得”跟普通话中助词“得”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用法,它们不但做助词,而且还凝固成词。本文就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语法现象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柳 《华章》2011,(12)
本文主要讨论"得"虚化为结构助词后引介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但不是所有补语都需要"得"字引介.本文主要就"得"字引介补语时无论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都带"得"的形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可能补语“V得O”相应的否定形式是“VO不得”。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从和“得”相关的可能补语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阐述和探析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耒阳方言的“起”、“过”、“得”使用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本文考察它们作补语标记的用法,并对其句法分布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求人们对耒阳方言的补语标记词“起”、“过”、“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得"在衡阳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用来作谓语动词、能性补语、结构助词和介词,在探讨"得"的用法后顺带提及"得"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用语法中的三个平面理论,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近代汉语中表情态的“得”字句。在句法上,这类“得”字句可以分为“V得C”式和“V得OC”式。在语义上,这类句子常由两个动核结构构成,补语的语义指向可指向主事、主事的一部分、客事、客事的一部分和述语。在语用上,这类“得”字句有主题句和非主题句之分。  相似文献   

20.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