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将运动参与学习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融合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以大学生体育教学新课标为依据,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一套运动参与评价体系,从而推进大学生体育教学评价课程改革,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规划,根据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的内容体系。《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标准》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应将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评价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综合性学习评价理论,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变化三个维度,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性学习评价标准,对于促进新课标学习评价的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烁标 《体育教学》2013,(12):48-50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实施进行研究,以2011年义务段《体育与健康》标准为理论依据,本文从学校七年级新编教材(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学习内容的落实、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细则的制定和评价过程的实施开展创新实践,以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效果检测和《体育与健康》新标准的评价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体育课程性质,违背了基本的课程理论与原理,走进了"非课程化"误区。课程性质确定的偏误使"课程标准"不能明确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师教学实战没有直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也使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决策走进了困境。重构体育课程性质必须确立体育技能为内容、运动学习为手段、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从新颁发的2001—2005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来看,体育课程权利由国家主体向学校主体回归,赋予了学校和体育教师课程决策上的自主权。“选修”教材的比例超过60%,这说明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的选择,更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了课程设置因人而异。课程的目的、任务超越“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范式,突出健康目的。倡导分级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新、开设灵活多样能适应学生身心需要和个性发展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张云 《体育教学》2024,(3):20-2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培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尽快有效落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引作用,以评价促改变。笔者所在学校对原有单一、片面的体育学习评价办法进行改进提升,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为评价维度的体育综合性学习评价模式,力求以综合性学习评价为“指挥棒”,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微观的视角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开拓思路、 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依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的学习评价思想,制订了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水平五"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的目标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的要求,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的指标,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具体评价方法,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体系.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评价不同,选择不同指标,提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剖析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以教育部制定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就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求在新课标实氍下构建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可操作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效果的质性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质性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要掌握质性评价的内在规律,科学地进行质性评价;论述了质性评价的内容、形式、标准的制定方法和质性评价的组织实施,强调评价标准的可见性和可操作性;对质性评价结果的统计处理,可采用最大隶属原则、等级总和、模糊识别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体育学习评价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通过对体育学习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述评,指出今后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以及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及内容和方法的发展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步和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体育赛事的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构建体育赛事的价值框架,将体育赛事的价值分为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与非利用价值两大类。将体育赛事的价值分为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两个部分,分别阐述其具体的评估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制度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法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制度化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工作存在体制性障碍、缺乏经费保障、人员配置制约和缺乏评估理论及方法支撑等问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推行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以及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等途径可以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机制实现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两种不同的考核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两种不同考核方法对比,分析了技术考核的动作数量,动作分值,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态度以及教师对两种考核方法的取向,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考核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育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法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分析了体育无形资产评估中的主体、客体、职能、遵循的标准、法定程序和评估方法等6大要素,探讨了体育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重置成本、收益额、机会成本、最低收益额、技术成分率、经济寿命、折现率、损耗率等指标和参数,并从申请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算、验证确认等4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无形资产评估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社会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有的社会评价和社区体育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社会评价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构建了杭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进而提出了社区体育社会评价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体育赛事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评价体育赛事举办中存在的风险,进而使体育赛事更加顺利地举行,首先,根据赛事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层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个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对赛事举办中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状况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最后,根据体育赛事所面临的风险等级状况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确保赛事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9.
李赛 《湖北体育科技》2013,(12):1120-1121,1114
调查武汉市8所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认为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在武汉各高校形式多样,但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不完善是当前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问题。综合评定考核评价方式更符合体育教学现状,可促进教学改革在现有体制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许金叶 《体育科研》2007,28(1):26-28
为了克服传统方法对俱乐部的缋效评价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平衡记分卡应用到职业体育俱乐部绩效评价中,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创新4个方面建立俱乐部的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绩效进行评价,以实现职业体育俱乐部综合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