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红仙 《成才之路》2011,(30):19-19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3.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记得鲁洁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这门课的改革不能到此为止,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促使人们去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应该将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向儿童的生活延伸。作为延伸的首要方式就是作业。  相似文献   

9.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09,(25):23-23,33
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生活性、活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正是基于这种“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教材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来安排内容,如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入学适应,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与能力上发生分化,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为基点,吸取鲜活的内容,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灵动的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生活性”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和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本次品德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重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生活性”这一思想内核来设计教材内容、规划教材结构。围绕着“生活性”这一核心要求,本教材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一、课标解读“教育就是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鲁洁教授明确指出:“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这门课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生活。因此,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成为德育课程追求的目标。”《家庭树》一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  相似文献   

14.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6.
鲁洁教授曾说过:“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教师的责任常常使我回昧着这句话,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止于课堂。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和扩展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之外呢?  相似文献   

17.
借书的思考     
自接到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研修班的通知后,我就准备开会所带资料。会议要求带一套《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课的实验教材,但本单位没有,一时有点犯难。想不到我很顺利地借到了课本.而且是从两个正在使用这套教材的小学生手中借到的。借书时我小心地问他们:“这两本书要用一周的时问可以吗?”  相似文献   

18.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20.
张爱勤  沙飒 《中国德育》2007,2(7):85-9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近五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度推进,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更广大地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高水平的思考和操作起点。2006年5月,我们邀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组织团队开展此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现场工作,我们决定分六个专题:自我认识、儿童交往、亲情教育、公共生活、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用课例形式呈现,同时检讨相关专题的课程经验。本专题将以系列文章连载,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