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代重视科举,以策问为主要考察形式。策问重视历史经验的考察,进而在策问中涉及史学批评。分析宋代策问中部分史学批评的主题,可以发现其既反映了宋代史学的发展,又反映了史学与科举、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曾执掌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传教士丁韪良对中国的科举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的科举系统已经成为行政机构的独立分支,有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显著的激励性、竞争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和民主性等特征;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如果能稍用西术于科场,科举定能极大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丁韪良的科举观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科举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汝珍在其《镜花缘》一书中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弱点,世风的弊端都有独到的针贬,其中对科举制度所衍生出的种种现象也有诸多论述.也许李汝珍也是科场的失意者,但他并未像有些小说家那样对科场的腐败进行猛烈的抨击,而是用调侃的笔调对科举中的一些弊端进行委婉的讽刺,并在书中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科举.第一、李汝珍用科举串联全书.第二、李汝珍用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如贿赂、谎报年龄和籍贯、作弊、冒名应考、随意调换名次、对生命的禁锢等.第三、李汝珍在书中透露了他的科举观及其对理想科举的构想,提倡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性别的人都应该读书.  相似文献   

4.
宋四六是骈文在宋代进一步定型化后所获得的专称。它应用广泛,更是科举应试的通用文体,其矜尚用事、典赡精工的特点对类书提出了强烈的吁求。而类书在提供临文之需的同时,也不免使宋四六走上程式化的道路,逐渐丧失活力,沦为“类书外编”。  相似文献   

5.
略论赵嘏的科举活动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嘏是晚唐一批才华横溢而久困科场的诗人的代表。科举吞噬了他,也成全了他。在近二十年的赶考生涯中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按题材,可分为四类:科举诗,思乡思亲诗,写景诗和咏史怀古诗。赵嘏的诗歌格律谨严,情思婉转,意境清空幽美,常用白描手法,疏朗流畅,清通圆熟,在晚唐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6.
考察印刷术推广前后教育的变化,不难发现:印刷术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特别是教育材料的复制,成为北宋初年书院勃兴的契机,也带来了教育的相对普及。书籍的广泛流通也引导了士人读书习惯的改变,泛观博览读书风气普遍流行,鉴于纠正其偏差,强调专精成为宋人论读书方法的一项要旨。通过印制试题等方式,印刷术也直接应用于科举考试,有利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张。大量的科场时文甚至习作被印制出版,成为考生模仿和科场剽窃的对象,在教育成为科举附庸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8.
自科举取士以来,科场作弊之风便应运而生。累朝累代,其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趣的是,竟有以此为营生的书贾。据新华社记者郑黎报道,近来在浙江宁波和余姚市接连发现用微刻字体刊印的袖珍八股文刻本,便系清代科场作弊专用书。  相似文献   

9.
考察印刷术推广前后教育的变化,不难发现:印刷术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特别是教育材料的复制,成为北宋初年书院勃兴的契机,也带来了教育的相对普及.书籍的广泛流通也引导了士人读书习惯的改变,泛观博览读书风气普遍流行,鉴于纠正其偏差,强调专精成为宋人论读书方法的一项要旨.通过印制试题等方式,印刷术也直接应用于科举考试,有利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张.大量的科场时文甚至习作被印制出版,成为考生模仿和科场剽窃的对象,在教育成为科举附庸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笔记《唐摭言》专述有唐一代科举之人事,内容驳杂琐细。通过对是书文本的解读,我们认为,王定保在《唐摭言》的编纂过程中,经过缜密思考,慎重分类,形成了类似主题的笔记作品的编纂体例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举制度于唐宋时期形成并逐渐完善,但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有各自的地方特点。重庆科举起步于唐代,但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应试人数也不多。至宋代科举在重庆得到了全面推行,中举人数也远远超过前朝,但分布不均衡,各地发展程度不一,这与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童子科举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子科目,是唐朝政府为推行崇圣尊儒政策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一种考试,属于"岁举之常选"的科目。它自唐朝设置以来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且以宋朝为临界点,唐五代的童子科属于常科,之后的童子科则成为一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朝虽然规定童子科为常科,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与制举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较为粗略,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后世看来属严重违规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常,较多的状元是靠不正当竞争夺魁的。对于特别严重的违规事件亦处理颇轻,因科场案被处死的只是极个别人。这说明科举考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唐人对科举考试的公征性、严肃性期望值较低。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中乙科。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权知礼部贡举,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作为一名科举的成功者和管理者,其《东坡集》《后集》等著作记录了苏轼独特的科举观,在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南边疆和乌蛮自身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0.
在明代科举事业的推动下,茅坤的古文评点本在明代十分盛行,其《史记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广受好评。但茅坤的这些评点本并非仅为八股创作而产生,其编选过程及编选宗旨皆体现了茅坤为贯彻"文以明道"思想的复古志向。茅坤评点的体例、内容等呈现出"法"与"意"相统一的特征,使他超越了以往评点家,促成了明代古文评点的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