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性的特殊课程,本文论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情感教育有趋于"单向度"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它过度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基本缘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也有负性性质的。深层的缘由则在于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是植根于负性情感的,而要从根本上摈弃这种不良行为就必然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教育上的干预。在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时,教师应做到: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情感的营造者,是态度的表现者,是价值观的升华者,是整个过程的调控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考虑创设历史情境,展现历史事实,让学生穿梭历史时空,感受历史的脉动,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中完成情感教育,摆脱教师的空洞教育。  相似文献   

4.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四有新人,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维目标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是全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弥补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缺失,影响认知发展的情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中进 《考试周刊》2011,(20):56-57
情感是情绪、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感培养情感,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7.
王东 《考试周刊》2014,(57):125-126
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本身蕴涵的丰富情感,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调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方法形成的局面,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严红芳 《考试周刊》2011,(17):75-76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作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谈了三个方面: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运用期待效应树立学生自信;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主张建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性的情感,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无负担地、毫无保留地充分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琼 《考试周刊》2012,(31):166-166
新理念下的课堂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师爱不仅仅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热爱学生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教育振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意"与"认知"相统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杨敏 《考试周刊》2014,(48):102-102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因此一节好课中绝对不能缺少情感因素。只有学生被打动了、被吸引了,教师的话语才能"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能否科学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叶建春 《考试周刊》2011,(16):158-159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兴趣情感的推动力。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确实让学生感兴趣多了。但要想使思想品德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谈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上具有重要意义。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也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品德等。思想政治课政治教师应把情感教育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郁艳 《中学教学参考》2011,(10):119-119
近年来,"情感教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8.
1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唯理智教育"的一个概念,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感受到愉快。情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情感教育常常被中小学的教育所重视,然而在大学的教学中往往被忽略,特别是离不开以情感教育做催化剂的大学写作课,怎样发挥情感教育的效应,寻找到学生学好写作课的最佳接收点,显得特别重要。只有以情育人,以情感作为教学的"知"与"行"的中介,才能达到大学写作课的最高境界——知、情、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晏玉珠 《考试周刊》2012,(93):132-132
把地理课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舞台,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涉及环境恶化问题、人口增长问题、资源过分开采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原则,准确地反映我国基本情况的主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从多角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