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长也是"上帝"——英国学校为家长服务的几点做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9月,我们宝安区教育局首批研修班赴英进行三个月的教育考察。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英国教室得知那位在全神贯注地坐在两名学习困难学生的中间像学生一样在听课的妇女竟是一位家长,正在做学校称之为“助手”(helper)的工作以后,就对家长同学校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后和校长、老师的攀谈中,我们得知:在学校中家长做老师的“助手”来协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在英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家长把学校和老师看做是通过教育孩子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上帝”,所以都愿意为学校尽其所能。那么学校又是如何定位家长在学校工…  相似文献   

2.
王萍 《华章》2011,(13)
有人说:七十年代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挑战?竞争?调节?共处?其实不管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但这一点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和家长有意识的引导.本文就"无为"教育的方法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经常听到老师与家长的对话:"你的孩子太粗心了,计算题错得那么多。"也经常听到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我们班这次没考好,主要是学生计算能力太差。"还听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话:"我们班老师说,谁计算题错一题,罚做5题。"难到学生计算的失误单单是粗心  相似文献   

4.
曾经教过这样两个学生 :倩 ,聪明活泼 ,落落大方 ,是班上公认的“优等生” ,成绩数第一 ,运动场上显身手 ,文艺活动不落人后 ;健 ,沉闷内向 ,不善言辞 ,学业不佳 ,劳动开溜 ,迟到旷课数第一 ,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个人物。由于这两个孩子的“能干”与“无能”的表现反差极大 ,所以我们十分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 ,在老师不断地同家长的联系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这两个家庭对其子女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健的母亲是办公室的常客 ,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位母亲的笑容 :“我这个儿子让我们操心够了 ,小到吃饭、穿衣 ,大到上学、分班 ,样样事情都是我们替他打…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执教生涯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厌学、不守纪律、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他们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经常使得老师无奈、家长无助.然而"问题学生"真的就如有些老师认为的"无药可救"?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要想展现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2014,(4):72
正特别是打架家长会上,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话。老师:"你孩子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家长:"还请老师多多教育,我这孩子从小就胆小,人多的地方他不敢去……特别是打架!"老师:"……"老师真小气儿子放学回来,嘴里一直嘟囔着"老师真小气"。我问原因,儿子说:"外面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我们老师准备了好多可爱的小礼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这样说陈航垣:"关老师给我们每排练一个舞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我爱我的关老师。"古静娴:"关老师在舞蹈课和舞蹈队中不光教我们舞蹈,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还经常过问我们学习的事情,考试优秀的还发小奖品。"吴嘉仪:"关老师教了我们六年舞蹈。她比我的家长还关心我,到毕业还帮我们想上哪个中学的事情。"陈雨欣:"关老师永远用笑容面对我们。"杨雨荷:"关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这样说董灿的家长:"关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在重视孩子智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孩子品德的教育。她是一个好老师。"古静娴的家长:"孩子跟您学习了六年的舞蹈,是您的教育让孩子变得自信了,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们特别感谢您。"  相似文献   

8.
吴泓:对"经典--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已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单从统计数字上看,我们完成了23个专题的学习,教师反思和学生习作完成600多万字.今天,我们围绕李擎老师做的"屈原专题"来谈谈"一个专题"是怎么做的.对今天的中学生而言,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隔阂,知道屈原的很多,读过作品的却很少,李老师谈谈你对学生是怎样降低入门难度、激发学习兴趣的?  相似文献   

9.
欧阳慧 《江西教育》2003,(13):31-31
家教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撒起娇来总是很任性,有时哭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任做父母的怎样惯他哄他,就是不理睬,反而哭得更加厉害。家长干脆回避,由着孩子哭闹,孩子见没人搭理,自觉无趣,竟自个人玩开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何尝不是这样。经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以琢磨。老师爱生如子,倾注心血,给优生优待,后进生特殊关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优生“没人情”,骄心日重,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后进生“不领情”,反师道行事。总之,爱心无数换不了学生一颗真诚的心。在叹息爱心不被学生理解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教书育人岂止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有些学生在做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就连课堂上的小练习,稍不留意,他们也会偷懒,更别说老师视线以外的家庭作业了,经常不按时完成或不做,需要老师或家长寸步不离地守着、盯着。问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是不是不会做啊?"回答是:"也不全是,有的是不会做,有的是不想做。"老师们也曾想过很多办法,如找学生谈心、让学生帮扶结对、给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协助以及适时进行表扬、鼓励等,但往往教师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案例 高小丰,一个曾让老师和家长很头痛的"问题学生",日前被全英排名第四的谢菲尔德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本硕连读"班录取.在成都7中上初中时,由于忘带作业、迟到、上课说小话等问题,高小丰经常受到责骂、罚站、请家长等处罚,这让倔强的他感觉和老师"处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后来索性不做作业、不听讲.  相似文献   

13.
作为老师,面对着那些才半人高的学生我们似乎享有更多的特权:"xxx,帮我把本子收一下!""xxx,快拿笤帚把教室门前扫一下!"……不仅如此,当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出色、圆满地完成老师交给的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任务时,我们做老师的很多的时候却连一句感谢或是赞美的话语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李鹤  赵海营 《教书育人》2012,(25):38-39
近日,笔者精读完了贾书建老师的《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一书,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一、做最好的自己,让别人去说吧在这本书的《序》中,贾老师总结出做教师的"十六字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简明扼要的十六个字,概括了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在这个时代做教师的确不容易——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及期望值太高,现在的家长又那么难以应对,学生又那么难以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师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无可厚非,但是一些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却搞得家长苦不堪言. 据一位家长介绍,今年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虽然老师每天留给孩子的作业不多,但留给家长的作业却不少.  相似文献   

16.
一个初三男生交了女朋友(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被班主任发现,这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们这样在一起有想过不好的影响吗? 学生:我们的交往没有干扰到别人,只是我们两个想在一起. 老师: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在一起. 老师:嗯.为什么不能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呢? 学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和别的同学也在一起,但我们更希望我们两个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07,(2):44-45
这是一位母亲的育子叙事。一个个细节,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从中却能悟到很多教育的真谛。其实,老师也有孩子,也是家长,做老师先学会当家长,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品德教学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想让学生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就说什么做什么,考试成绩自然优异,可是家长却说。学生回家(也可以说回归到生活)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学生的心中,课堂和生活是两码事,那我们的品德教学难道是在教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两面人”吗?  相似文献   

19.
<正>"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关系有些紧张,不太正常,家长和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行为习惯、责任感、公德心等一系列问题而相互埋怨,会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在新型社会环境下,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往,在交往中尊重家长、善待家长。一、尊重家长,于心静时倾听尊重学生家长是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首要条件,要尊重学生家长的  相似文献   

20.
颜洁 《现代教学》2014,(5X):75-77
<正>案例中的闵老师为学生在班级里玩手机游戏进行管理,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而苦恼,再次让我们教育者思考如何构建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关系。一、从一个点突破——智慧教育何为智慧教育?不妨先看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日,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性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智慧教育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